好醫師新聞網 - 長期臥床病人常見的合併症

2016-03-23 10:10:58

長期臥床病人常見的合併症

仁德醫療社團法人陳仁德醫院護理部衛教資訊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一、心血管系統方面
   1.姿位性低血壓,姿勢改變時易頭暈眼花、心跳加快。
   2.因血液循環變慢,所以手腳容易水腫及靜脈炎(發紅、腫、痛)發生。

二、呼吸系統方面
   1.呼吸變淺、變慢。
   2.因水分攝入量減少導致黏膜乾燥,黏液排除不易,易造成肺部發炎。
   3.老年人或中風病患,喉部反射敏感度變低,易發生吸入異物之意外。

三、肌肉骨骼系統方面
   1.肌肉萎縮、痙攣。
   2.骨骼因鈣質流失導致骨質疏鬆,易發生骨折。
   3.關節僵硬、變形、疼痛。

四、消化系統方面
   1.胃腸蠕動降低,易造成消化不良及便秘。
   2.熱量攝取不足· 蛋白質大量流失,容易導致營養不良。

 

五、泌尿系統方面

因為水分攝取減少,排尿量減少容易有結石及泌尿道感染。

 

六、皮膚系統方面
1、因長時間受壓不均,形成組織缺氧及缺血,而導致潰瘍壞死的情形。
2、皮膚易乾燥、搔癢。

 

七、心理方面
1、不安、嗜睡、胡思亂想· 依賴性增加。
2、容易有人、時、地不清楚,抑鬱情形。

 

八、如何做好居家照護
(一)呼吸系統方面
   1、定時翻身,鼓勵深呼吸及咳嗽。
   2、補充足量水分,以稀釋痰液。
   3、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4、背部扣擊以幫助痰液排出。
   5、側睡,以避免痰液阻塞呼吸道。
   6、必要時使用機器抽吸,以去除氣管內黏液。

(二)消化系統方面
   1、能吞嚥但無法咀嚼的人,選擇剁碎的食物,但切忌將所有食物混成一團,造成病人對切碎食物的排斥,最好在供應時,每道菜分別盛裝,提高進食者對食物的接受程度。
   2、濃稠的食物可以促進咀嚼及舌頭移動的肌肉強度,避免太稀的液體,水液狀食物特別容易嗆到,可利用太白粉、嬰兒麥粉、煮熟搗碎的馬鈴薯泥,加入食物攪拌,增加食物濃稠度,如布丁、蒸蛋、碎肉泥、果泥等,最佳的濃稠度是類似市售罐裝嬰兒食品。
   3、進餐時,每口的食物約1 / 2 到一茶匙的量,避免小片、小塊狀食物,易引起窒息的危險。
   4、少量多餐,將三餐改為一天供應六餐,提供體積小但熱量高的食物,來增加營養的攝取。
   5、臥床病人最佳的進食姿勢是採坐姿,並調整到感覺舒適的姿勢。
   6、如有長期吞嚥困難患者,應考慮給予管灌的飲食方式來供給營養。
   7、避免或限制油炸食物,宜用蒸、煮(容易消化)。
   8、吃飯時及飯後半小時,宜採頭部抬高,半坐臥式。
   9、適量之水份攝取,可協助食物通過消化道。
   10、適當的營養調配,如蛋白質、維他命及礦物質的補充。
   11、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如全穀類,未加工的豆類、蔬菜、水果類,海藻類,有吞嚥或咀嚼的問題者,須將食物打成汁,並將打好的果菜連渣一起食用,才能將纖維質也吃進去。
   12、黑棗汁有輕瀉作用,乳酸飲料含乳酸菌,可以刺激腸蠕動。
   13、訓練規律之排便習慣。

 

(三)泌尿系統方面
1、除非有水分限制,否則要有足夠的水份攝取,飲水量每日最好超過3000㏄ 。
2、酸化尿液,補充維他命,含酸性的飲料如蔓越每汁、小紅莓汁。

3、保持會陰部的清潔。

4、施行膀胱訓練。

5、在病患無法解尿的情況下,使用導尿管,以協助排尿。

 

(四)皮膚系統方面
1、每二小時翻身一次,並注意骨頭突出處皮膚有無發紅破皮。
2、採均衡營養,提供富含維生素及高蛋白飲食,以促進組織生長。
3、使用可分散壓力的床墊,如氣墊床。

4、減少沐浴次數。
5、使用乳液及皮膚潤滑劑。
6、每日檢視皮膚完整性。 

 

(五)心理方面
1、增加白天的活動量,以促進夜間睡眠。
2、多陪伴,傾聽並鼓勵病人表達長期臥床及依賴的感覺。
3、給予感官上的刺激,可增加日曆、時鐘,環境應有窗戶看到外面。
 

(六)活動方面
長期臥床病患的肢體,確實有許多障礙,阻止了身體的活動。

但身體的活動有助於呼吸、循環、消化及骨骼肌肉的功能。

1、儘可能增加活動度,鼓勵下床活動及運動。

2、無法下床者,鼓勵床上復健運動,儘早在床上執行關節運動,活動手腳及關節,以使麻痺及僵硬的現象降低。

3、運動前可先予肢體熱敷,使關節肌肉鬆弛,以減輕及紓解肌肉痙攣。
4、運動時需支托關節及肢體,可予肌力訓練、骨骼負重運動、全關節運動。
5、依各關節的正常範圍,每天至少運動兩次。

6、改變姿勢時,宜採緩慢而漸進之方式。

7、伸張肢體的被動運動,有助於控制肌肉痙攣現象。

8、移動或抬舉肢體時,應注意肢體安全。

 

本文為友善連結,旨在提供民眾正確之醫療訊息,若有版權侵犯請來電告知。

延伸閱讀

氣切別放棄 30%機率可復原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台北報導 氣切是由於呼吸系統無法自主運作,必須由外力介入,直接在氣管上切開一個造口,將高濃度氧氣透過造口輸送進入肺部,維持身體機能運作,這是一個攸關生命安全的手術。只是由於以往經驗,氣切病人一旦開了造口,只有5%的病患可以擺脫造口的不便回復正常功能,導致許多人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