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關節炎當痛風難怪好不了

2017-04-03 13:56:37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曾美晴/台中報導

上圖:衛福部臺中醫院免疫風濕科鄭硯寧醫師

關節疼痛的病因相當多元,同樣的表現方式,可能有拉傷、免疫、退化與痛風等問題,每一種成因都必須要有不同的治療方式,搞錯其中一項不但勞民傷財,還會延誤治療的時機。54歲的公務員,過去健康狀況良好,但自一年前開始雙側的手腕持續有腫脹疼痛的情形,至診所就醫經抽血檢查發現尿酸濃度較高,因而被診斷為痛風,並開始服用降尿酸藥物。雖然血中尿酸濃度降低,但症狀未獲得改善反而越來越嚴重,最後診斷出來是罹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在經過免疫調節劑的治療後,林先生關節腫痛的情形得以改善。

衛福部臺中醫院免疫風濕科鄭硯寧醫師表示,經詳細的病史詢問和理學檢查發現林先生除了手腕關節腫痛之外,雙手手指的部分關節也有發炎的情形,且早上剛睡醒時會覺得手指僵硬不靈活,與痛風的典型症狀如「單一關節炎,好發於下肢遠端關節,突然發作,在數天到兩週內緩解」並不相符。進一步抽血檢查發現除了發炎指數較高之外,類風濕因子亦為陽性,這才確定林先生是罹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

鄭硯寧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且持續性的關節發炎疾病,是由於體內的免疫系統發生問題,產生過多的發炎細胞以及發炎性細胞激素,進而破壞身體正常的結構,導致關節疼痛、腫脹、活動不良等臨床症狀。長時間不活動之後例如清晨剛睡醒時會有關節僵硬的情形。主要影響四肢的關節,特別是手腕、手部的掌指關節和近端指間關節,但也會侵犯頸椎及顳顎關節等。長期的發炎會使得關節遭到破壞甚至變形,因而影響日常生活功能甚至於殘障。此外類風濕性關節炎亦可能影響身體其他器官,如眼睛、皮膚、肺部、心臟和血管等,並有較高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及惡性腫瘤的風險。

臺中醫院鄭硯寧醫師強調,「關節痛+尿酸高≠痛風」血中的尿酸值絕對不宜做為診斷的唯一依據。尿酸和痛風雖然有密切的關係,但血中尿酸值高者發生關節炎時不見得就一定是痛風發作。因此要正確地診斷,是要根據詳細的病史、身體檢查並配合血液生化檢查來做判斷,才能對症下藥,盡早改善關節的不適並減少關節的破壞。

 

延伸閱讀

軟骨層片移植 解決關節卡卡問題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曾美晴/彰化報導 圖:陳男接受「軟骨層片移植手術」後,左腳單腳可以支撐身體重量站立。 關節受傷或退化,可能導致下肢動作受阻,甚至走路都會卡卡、疼痛。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副主任暨彰基兒醫兒童骨科主任王偉勛醫師表示,如果年輕族群或年紀稍長的族群,膝關節健康還不錯,可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