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小便起泡、顏色變深怎麼辦?

2024-05-09 09:11:11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張本篤/台南報導

圖:成大醫院腎臟科凌采絜醫師。

 

65歲張先生有天突然發現尿尿有泡泡,雙腳開始浮腫,水腫逐漸蔓延到陰囊、腹部、雙手和臉部,穿鞋、穿褲子變緊,體重在半個月內增加10公斤。張先生至成大醫院就診,檢查發現嚴重蛋白尿,一天從尿液流失28克蛋白質,同時血脂過高及血中白蛋白過低。腎臟切片顯示為微小病變腎病,經過類固醇治療後,泡泡尿及水腫的狀況在兩週內完全緩解。

 

25歲黃小姐在健康檢查中發現顯微血尿和蛋白尿,至腎臟科就診,她回憶過去在感冒後,常常看到紅色尿液,不會疼痛、沒有發燒,1-2天內尿液就恢復。檢查發現尿蛋白流失約一天3克,尿中有來自腎絲球的紅血球,切片確診為甲型球蛋白腎絲球腎炎,經過治療之後蛋白尿降至每天300毫克,腎功能維持良好。

 

成大醫院腎臟科凌采絜醫師表示,尿液的外觀反映了部份的身體狀況,尿液中出現泡泡或顏色異常等情況,可能隱含潛在的身體問題。作用正常的腎臟會攔截和再吸收蛋白質,所以尿液中幾乎不會有蛋白質。尿中出現泡泡,尤其多層、久置不會消失、細緻的小泡泡,通常由尿蛋白造成。在以下4種病態情況時,尿液就可能出現蛋白:

  1. 腎絲球過濾屏障異常:腎絲球疾病導致大量蛋白質由尿液流失,伴隨水腫,通常需要腎臟切片確定診斷,可視情況使用免疫抑制藥物治療。
  2. 血中蛋白過多:體內產生蛋白的量超過腎小管再吸收的極限而漏出,例如多發性骨髓瘤。
  3. 腎小管再吸收功能異常:先天或後天的疾病導致腎小管異常。
  4. 泌尿道產生免疫球蛋白:感染或結石時,尿路分泌少量蛋白至尿液中。

 

凌采絜醫師說明,長期尿蛋白會導致腎臟受損、腎功能下降甚至洗腎,低白蛋白血症、水腫、血脂異常導致心血管事件風險上升,營養流失、免疫力下降導致感染,過度凝血導致血栓栓塞疾病發生,比如腎靜脈栓塞、深層靜脈栓塞或肺栓塞。

 

尿液顏色異常也是需要關注的重要警訊,當尿液顏色轉變為紅色、橘色、棕色,甚至如可樂般的暗黑色,可能原因為血尿、橫紋肌溶解症、溶血、黃疸、特定食物(如火龍果、甜菜根)或藥物造成。血尿來源可分為腎絲球或尿路系統,腎臟產生尿液後經過腎盂、輸尿管、膀胱、尿道排出體外,一路上若有感染、結石或腫瘤,便可能出血形成血尿。腎絲球出血造成的血尿則通常伴隨高血壓和腎功能惡化,原因可能是自體免疫疾病、腎絲球腎炎、血管炎等,需進行腎臟切片確定診斷,再對症下藥。

 

民眾若發現尿液出現泡泡或顏色改變等異常情況,應盡快就醫進行相關檢查。凌采絜醫師提醒,平時也應關注腎臟健康,保養方式包括:維持合適體重和運動習慣,在體能和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每週進行150分鐘以上中度到強度的運動;注意飲食均衡,避免大魚大肉,增加蔬果的比例,選擇原型食物;鹽份攝取每日限制5克(鈉2克)以下,少吃重鹹、重口味的食物,避免零食、醬料、加工肉類和醃漬食物,以及戒除抽菸習慣。遠離腎臟病,由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做起。

 

 

延伸閱讀

血尿是泌尿系統警訊 醫: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張本篤/台南報導 血尿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膀胱發炎或泌尿道結石等較輕症的病因,但也可能是惡性膀胱或腎臟腫瘤等嚴重疾病;成大醫院泌尿部詹皓程醫師表示,血尿絕對是泌尿系統有狀況的警訊,在找到原因前,千萬不可掉以輕心,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才是關鍵。   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