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酸痛竟是舌頭問題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生活在繁忙的工商社會,愈來愈多的現代人為「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所困擾,不但可能發生於肩、頸、腰、背、顏面、四肢等部位,甚至連頭痛也與之脫不了關係。此症的臨床表現為身體局部肌肉緊繃、僵硬、伴隨疼痛、甚至隆起,往往可以找到一個或數個壓痛點,其中的誘發性痛點 (trigger point)在受到刺激時會將疼痛傳導至別處的肌肉,而產生這裡痛、那裡也痛的現象。嚴重時,患者還可能出現失眠、打嗝、便秘、腹瀉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自然牙醫林彥璋醫師表示,肌筋膜凍結的病症,可能是舌頭所引起的。
林彥璋醫師表示,在接觸一些筋骨酸痛特別明顯的患者時,他觀察到一個非常特殊的情況:舌頭特別容易亂動、敏感。他們的舌頭要不就是很敏感不習慣有東西壓著,要不就是很會動來動去,無法好好放鬆平放在口底。此外,有些人舌頭推擠力道相當大,那些一早醒後,發現舌頭邊緣有齒痕的人,就是這種情況。每當我在診治牙齒時,有許多患者的舌頭會相當不安份地亂動,甚至當我口鏡一壓口腔深部時,就會感到噁心想吐。這些舌根敏感或舌頭不安的患者, 就我臨床調查,都不例外地有一個共同問題:筋骨容易感到僵硬、酸痛。
林彥璋醫師指出,人類身體有三大全身性的系統,除了神經系統與循環系統外,另一個遍佈全身的生理網絡,就是肌筋膜系統。
肌筋膜就是肌肉之間有很多非常纖細、成透明狀的纖維,甚至會看到肌肉外有一層像保鮮膜但非常薄的透明膜,這些透明如網狀的結締組織,就是肌筋膜。 它覆蓋全身形成一個立體網絡,包圍每一處肌肉、骨骼、神經、血管、器官直到細胞層面。如果不是肌筋膜如黏膠、束帶般的連結功能,我們的肌肉、細胞與組織就會散開攤掉不成一束,肌肉與器官也合不在一起,整個身軀無法塑成一體。
林彥璋醫師說,作為全身最靈活的肌肉器官,舌頭與頭、頸部的肌筋膜錯綜複雜地交纏在一起。當全身肌筋膜失衡,或其中一個部位產生阻滯時,身體就會以不安份的擾動、收縮、抽筋與疼痛表現出來。舌頭就是一個反映此變化的出口之一。可以說,舌頭的穩定程度反映了全身肌筋膜的平衡與疏通狀態。如果舌頭很敏感、緊繃甚至難以控制,你的肌筋膜系統可能已經張力失衡、沉滯不通。
在生理上的具體表現,就是全身各部位都可能發生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包括顏面、頭、肩、胛、腰、背、四肢等部位的痠麻疼痛、緊繃僵硬,或是異位隆起,身體不同部位會有激點痛並可能發散、轉移。常見的症狀如落枕、五十肩、晨僵症、肌腱炎、手麻、板機指、膏肓痛、坐骨神經痛、腰背酸痛、足底筋膜炎等。
林醫師強調,大部份人都採取由體外而內的方式,包括物理治療、整脊、推拿、按摩、針灸、熱電療等。但其實,治療肌筋膜疼痛跟呼吸一樣,可以靠自己不用依賴外力,而且同樣能從口腔著手。
就生物基礎來看,筋膜網的主要成份,是一種連續但高度多樣化的凝膠。它從細胞內基質一直延伸出來,一方面將眾多細胞聚集起來,串聯所有相連的細胞,另方面建構出一個分享與溝通的網絡,幫助身體各組織細胞間進行交互作用,交換各式各樣維持生命所需的物質。作一個簡單的譬喻,如果人體是間裝設有水電管路的房子,血液循環系統是人體的水線路,而肌筋膜系統就是電線路。
肌筋膜這個電路系統有三大特點:
敏感:人體內任何壓力或張力的變化,都會讓肌筋膜產生生物電訊息。也就是說,你的每一個舉手投足間,不管是有感或無感,只要細胞外任何組織被壓縮或伸長,就算再微弱細小的變化,就會產生電。
通體:任一部位所發出的生物電,都會沿著肌筋膜的纖維網絡,傳遍全身。因此,人體任一部份有力學變化時,整個身體都會有所反應。這就像吊床某個角落如果被拉扯,整個吊床都會晃動的情況一樣。只是,肌筋膜這種生物電的傳播動作,並不會被身體覺察到,也很難被直接檢測出來,也因此我們才會一直以來都忽略肌筋膜這種傳遞作用。
迅速:肌筋膜系統傳遞訊息的速度,比神經系統快上三倍。肌筋膜系統這種立即傳遞的機制,可從一些日常實例來看。譬如赤腳走路,我們的腳底總是可以快大腦神經一步,感覺到地板的任何振動與變化。這也是為什麼每當你被針灸或推拿時,你的身體總是馬上就有反應。
根據這些特點,我們可以瞭解到肌筋膜掌控了人體內的力學變化,它不僅牽一髮就能動全身,而且感應程度與反應速度,都超乎我們想像。近年有一個著名的實驗,顯示只要對肌筋膜有刺激,不管刺激的位置在哪裡,就會使身體產生反應,而人體內一個絕佳的施力處,就是下顎。
下顎之於全身肌筋膜的關鍵性在於,它不但是身體中心軸線的重心,也是前線與背部筋膜的接合點。換句話說,下顎不僅決定著頭部與軀幹的平衡度,更能掌控前後左右線路的筋膜。就如同操控木偶肢體動作的總控制軸,各方線路都匯聚在下顎,使得下顎成為影響整體肌筋膜平衡的軸點。
在這個基礎下,他探究咬力疏通肌筋膜此原理的同時,也著手實驗此原理的刺激效應。並且研發出一款下顎不平衡式的牙套,將下顎牙套從中間割成左、右兩側。透過一次只能戴一側牙套,左、右兩邊就會產生咬合的高度差,當咬下單側牙套時,該側就會產生壓力變化而產生生物電,並繞全身一圈傳向未戴牙套的那一側。簡單來說,這種製造咬合落差的導電原理,就如同電池電流從電位高導向電位低的移動,我們左、右兩側咬合可說是電池的兩極,使生物電因為電位的落差從高側通往低側。這種配戴的要點在於:
1. 它一次只能戴單側,戴上後隨時想到就咬一下(如同嚼口香糖一樣,但由於口香糖厚度與耐咬度不夠,因此產生的刺激作用不如牙套)
2. 兩側要輪流配戴(不要長期固定只戴一側)。
這種製造咬合落差的作法,對調整咬合的主流觀念來說,可說是一個大忌。多數的牙醫師都認為,上下牙齒間的咬合必須達到一種平衡狀態,但就他個人對調整咬合所持的觀念,認為調整的目標不在於追求一種理想的平衡,而在於避免咬力過當對牙周健康造成傷害。
林醫師強調,配戴不平衡式牙套的安全性在於,它並不是固定式的,而且可以左、右輪流戴,因此不會造成長期偏側咬合的不良影響。相對的,如此不平衡式的牙套反而能讓兩側咬合形成一種動態平衡,並藉由左、右側的咬力輪流刺激左、右兩路的肌筋膜,讓全身架構可以因為這種動態的調整,而達到一種活性平衡。
根據我的臨床觀察與學理上肌筋膜的分布路線。如此達到的動態平衡,才是合乎身體運作法則且能維持長久的自然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