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一、床上擺位
在物理治療中,可藉正確之床上擺位,達到預防及治療攣縮。
仰臥姿勢
下肢:以足板或其他取代物,使兩足儘可能與小腿維持在90°,膝與髖節維持在伸直狀態,可在膝下加一小毛巾,以防止膝關節過度伸直(hyperextension),並可在大腿外側加一毛巾捲,以防止大腿外轉,此下肢之擺位可預防膝及髖關節彎曲之攣縮,以減少未來步行訓練或步行之障礙。
上肢:放在無痛之位置,肩關節稍微外展,肘伸直,前臂略為外旋(supination),手腕伸直,手掌部份可藉毛巾捲,以維持手指微彎,拇指外展之姿勢。
頭部:儘可能維持在中間位置,或利用枕頭、毛巾等協助維持。
側臥姿勢
一般以輪流側躺兩側為原則,枕頭高度以維持頭部、頸椎及身體在一直線上。
下肢:上側下肢之膝及髖關節維持彎曲,兩腿間可加一枕頭。
上肢:下側上肢不要放在身體之下,伸出來,且肘部伸直,上方手臂則放在一枕頭上,維持較放鬆、舒適姿勢。
俯臥姿勢
一般年紀較大或有心肺問題之病患,較不適合俯臥姿勢。但有些病人因長期坐在輪椅或無法站立,而造成屈肌(flexor)攣縮。因此,每天若可俯臥20分 鐘,則可避免前述之攣縮問題。
頭部:轉向一邊,可在胸下放一小枕頭,使身體伸直及頭部舒適。
上肢:肩部外張及外轉,手掌握毛巾捲。
下肢:將枕頭放在小腿下方,使膝蓋微彎,腳指尖垂直向下,但不要碰到床面。
二、翻身
一般以2小時翻身一次,若有些姿勢造成病患不適,則應縮短翻身時間,並對長期臥床之病人,隨時注意其皮膚之顏色及變化,以預防褥瘡。
三、移位
移位是指由一位置移到另一位置,對於需要協助移位之病人,可使用帶子(belt),綁在病人腰部,由治療師或護理人員提供協助,如此較安全且不防礙病人之參與及動作。
由床至輪椅-站立移位
將輪椅推至與病床呈45°之位置,以煞車固定,病人自床上坐起到床緣,雙腳放在地上,先維持坐之平衡。之後,身體前傾,用手或腿支撐,使臀部往前移到床緣,至少一腳膝蓋彎曲90°以上,身體前傾,用手及腳支撐站起,再將一手換到輪椅較近端之扶手上,身體轉動成適合坐在輪椅之位置,再身體前傾,慢慢坐下,待坐在輪椅後,再調整坐之位置。
由輪椅至床-站立移位
將輪椅推到靠近床之位置,且與床呈45°,固定輪椅煞車,將腳離開輪椅腳踏板,腳著地,身體前傾,利用手及腳之撐力,將臀部前移到輪椅椅坐前半部份,至少一腳膝蓋彎曲超過90°,身體前傾,手及腳用力,站起,站起後將一手移到床緣或床之欄杆,轉動身體至適合坐下之位置,身體前傾慢慢坐下。
浴缸移位
浴缸內外之椅子需與浴缸緣同高,使移位較容易且安全,並將浴缸內之椅子固定或椅腳加橡皮套,以防止椅子滑動;移位時,用手壓椅子,腳踩地,使身體往浴缸內椅子移動,或手拉牆上欄杆,將身體滑到浴缸內之椅子上後,將另一隻腳放進浴缸,即完成浴缸移位。
床至輪椅-坐姿移位
將輪椅移至靠近床之位置,且與床呈45°,病患自床上坐起,雙腳著地,身體前傾,利用手及腳之撐力將臀部移到床緣,且儘量靠近輪椅,至少一腳之膝蓋彎曲超過90°,一手扶在輪椅遠離身體之扶手上,手腳同時用力撐,將臀部抬起移到輪椅座上方,再坐下(不須站起),之後調整在輪椅之位置。
輪椅至床-坐姿移位
將輪椅推至靠近床之位置,且與床呈45°,腳放到地上,身體前傾,手扶在輪椅扶手上,用手及腳之撐力,將臀部移到輪椅邊緣,靠近床之一手放在床面上,身體前傾,利用手及腳之撐力,將臀部移到床緣,再調整手及腳之位置,並維持坐之平衡。
四、關節活動
關節只要一般時間不動,就會產生硬化現象,使活動受影響,也可能造成疼痛,每天有固定時間做關節活動,可避免關節硬化。
上肢:關節活動可包括肩部外展、彎曲、外轉、內轉、肘關節之伸直及彎曲活動,手部張開伸直及手部握起、彎曲之動作,在肩部外展及彎曲時,要注意肩胛骨之配合動作,即肩胛骨是否有相對前滑和外展的動作。若肩部活動時,肩胛骨仍固定不動,則會使肩關節過度牽拉而受傷。
下肢:關節活動包括髖關節彎曲(同時配合膝蓋彎曲)、伸直、外展、外轉及內轉,及踝關節之上屈及外翻之動作。
關節活動每一動作可重複10次,一天至少做兩次。當發炎或疼痛時,則活動要溫和,逐漸增加活動範圍,若病人情況允許,則可由被動關節活動,改為主動協助性(active assisted)關節活動,再進而變成主動(active)關節活動。
五、協助病人活動的原則
在許多時候,病患無法獨立完成日常生活之活動,此時需要人員的協助,而協助原則為:
考慮人體工學方面
1. 當彎曲身體髖關節或膝關節時,儘量保持正常之背部脊柱前凸之曲線。
2. 儘量靠近病人,以節省力量及預防病人跌倒。
3. 儘量不要扭轉身體。
4. 動作不要太快或太突然。
5. 站時雙腳打開,以維持平衡及身體重量之移動,即重心放在兩腳中間,且可利用雙腳彎曲,以使重心下降,增加平衡。
考慮動作方面
1. 協助病人翻身時,要站在病人將翻往之方向,手放在病人之髖部及肩部協助病人翻身。
2. 當病人坐起時,站在病人前面,手放在病人之髖部及肩部,以防止病人倒下。
六、以中風病人為例,說明如何教病人做些日常生活的動作
床上活動
1. 平躺時往床頭移位
a. 將健腳彎起,腳板平放在床上。
b. 腳用力往床面踩,將膝及髖關節伸直。
2. 平躺時往床尾移動
a. 將健腳彎起,腳板平放在床上。
b. 健腳往床面踩下,且將身體拉向腳,同時健側上肢外展,肘關節往床上用力壓。
3. 側躺時往床頭移位
a. 翻向健側,健腳彎曲。
b. 健側上肢外展,將部分身體重量放於其上。
c. 健側上肢用力內展,下肢伸直。
4. 側躺時往床尾移位
a. 翻向健側,健腳彎曲。
b. 健側上肢外展,將部分身體重量放於其上。
c. 健側上臂用力頂床,使身體往腳的方向移動。
5. 往床邊移位
a. 健腳彎起,腳板平放在床上。
b. 將臀部抬起,往床緣方向放下,再將身體移過去。
翻身
1. 翻向健側
a. 健腳彎起,腳板平放在床上。
b. 健手握住患手,舉在胸前,數1,2,3,到3時,用力將上半身翻向健側(或健手拉床緣欄杆,將上身翻向健側),且同時健腳往下踩,將下半身翻向健側。
c. 若患腳無法跟進,則健腳可伸到患腿之膝蓋下,將其勾起,往前拉完成側躺。
2. 翻向患側
a. 健腳彎起,腳板平放在床上。
b. 健手握住患手,舉在胸前,數到3時,用力將上半身翻向患側,同時健腳用力往床面踩,將下半身翻向患側。
坐起
一般由側躺坐起較佳
a. 側躺在健側。
b. 將健手外展約到90°
c. 健腳勾在患腳之腳踝附近。
d. 利用健腳帶患腳,使雙腿呈彎曲。
e. 健手肘部用力,使身體撐起,再將健側手掌逐漸移向髖關節方向,直到身體坐起,同時,健腳將患腳帶至床緣垂下。
躺下
a. 側手放在床上,逐漸彎曲,使身體向床方向倒下,同時健腳勾在患腳之腳踝部份,將兩腳抬起,放在床上。
七、按摩
對老年人而言,按摩是鬆弛和減輕疼痛最有效的方法。當執行按摩時,病人的耐力、年齡和皮膚狀況(如乾燥、緊繃、脆弱)都必須列入考慮。治療者所傳達的訊息是安寧與信賴,而不是忽視與低估。按摩能令人有愉快的感覺(對大部份的個案而言),並具有緩和的或刺激的效果,亦可增進皮膚和皮下組織的柔軟性和彈性,更可改善病人和治療者之間的互動。適用於老年人的按摩技巧,包括撫摸法和按撫法。
撫摸法按摩
1. 定義
以單手或雙手的手掌表面在身體各處執行撫摸式的移動。
2. 目的
使病人習慣於治療者的雙手感覺,同樣地,也給了治療者感覺病人組織的機會。當緩慢執行時,可幫助病人達到鬆弛的感覺,它也可有效地連結其他的按摩法。
3. 基本技巧和移動的方向
撫摸法可適用於任何方向,然而,這個方向必須方便操作者操作,並使病人感到舒適,它通常是同一方向的移動。基本上,為沿著身體的平行軸而移動或以斜線的方式來移動。當手與皮膚接觸時,要持續的、規律的移動,執行時用單手或雙手皆可。使用雙手時可以輪流交替或同時進行,當手交替執行時,一手接觸著病人,另一手則舉起。若是撫摸按摩像臉部的小區域時,則可使用指尖而不須用整隻手。
4. 移動的速率
可以是慢的或快的。緩慢的執行,則可達到鬆弛的效果;快速的執行,則對組織有較多的刺激。
5. 深度和壓力
一般而言,表面的撫摸法則用較輕的壓力,然而較深層的撫摸則用較大的壓力,以影響較深層的結構。
6. 種類
a. 表面的撫摸法
通常是緩慢、溫和且穩定的,以讓病人可意識到雙手的移動。用此種撫摸法可讓病人完全地放鬆。
b. 深層的撫摸法
用較大的壓力且執行的速度更緩慢,它可用來刺激深層肌肉組織的循環,基於此原因,它通常順著靜脈和淋巴流動的方向。
7. 效果
療效的產生主要經由組織直接的接觸效果,和經由感覺神經系統的反射而來。
a. 有意義的鬆弛,產生了鎮定的效果,可以減輕疼痛和肌肉痙攣。
b. 當迅速且輕輕地撫摸,會有刺激感覺神經末梢的效果。
c. 深層的撫摸會造成較深的組織和表面的組織之動脈擴張。
8. 治療上的使用
a. 幫助病人習慣於治療者雙手的接觸,促進全身或局部的鬆弛。
b. 提供治療者關於病人組織的情況。
c. 幫助減輕肌肉痙攣,並間接減輕疼痛。
d. 減輕脹氣或其他腸道蠕動異常。
e. 促進鬆弛並使失眠的人入腄。
9. 禁忌症
a. 大的開放性傷口(例如:燒傷或傷口)。
b. 若皮膚有看似破裂危險的全身性傷口。
c. 靜脈壁受傷所致的靜脈曲張(非常輕的撫摸或許可以)。
d. 感覺過敏的區域。
e. 非常多毛的區域。
按撫法按摩
1. 定義
按撫法(來自於法文effleurer,掠過的意思)是緩慢的,執行時以靜脈和淋巴管的流動方向施以壓力。
2. 目的
按撫法是為了使淺層靜脈和淋巴管的內容物移動,它是促進循環和增加組織液流動的有效方法,例如,以揉捏法按摩肌肉,它可幫助此區域的組織液流動。
3. 基本技巧和移動的方向
按撫法是順著靜脈和淋巴管流動的方向,以單手或雙手的手掌表面來執行,操作時可採輪流交替和同時進行的方式。像臉部或足部較小區域,則用單手或雙手的手指或拇指來執行治療。
治療時,手必須放鬆且維持在正確的形狀,應該是平順、有規率並遵循淋巴腺方向,由淺層靜脈和淋巴管的遠心端到近心端進行。
4. 移動的速率
按撫法的執行是相當緩慢的(約每秒6或7吋),因為施予組織上的壓力遠大於治療者雙手本身的重量。按撫法相當重視節律,通常是均勻且不變的。
5. 深度和壓力
為了影響淺層靜脈和淋巴管的流動,執行按撫法必須相當的用力,使靜脈血及淋巴液回流。每做一次按摩則休息一下,使管腔的瓣膜關閉,使回流減到最小,在按摩過程中改變壓力時應注意到維持組織的舒適。
6. 效果
a. 藉由機械性的壓力,淺層靜脈的血會往心臟回流,當壓力解除時,靜脈瓣膜會預防血液逆流。
b. 可加速淋巴的流動,更迅速的除去代謝物,以增進治癒的效果。
c. 增加靜脈和淋巴的流動,減輕微血管的充血,並讓血液更快速的流到微血管,如此來刺激血循和促進治癒。
d. 當增加關節和四肢部份的運動時,表面軟組織的流動亦會增加。
e. 若執行深層的按撫法,可能因使淺層動脈的擴張而刺激循環。
7. 治療上的使用
a. 一種習慣於病患和治療者感覺的治療技巧。
b. 各種按摩技巧的連結,並給予持續的按摩。
c. 隨著較深層按摩(例如:揉捏法、重擦法)並增加吸收。
d. 刺激循環(例如:慢性水腫、輕微心臟狀況、下運動神經元阻斷)。
e. 表面和慢性軟組織傷害時,可增加發炎滲出液的吸收。
f. 減輕疼痛和促進鬆弛。
8. 禁忌症
a. 大的開放性傷口(例如:燒傷、潰瘍、開放性傷口)。
b. 若皮膚有看似破裂危險的全身性水腫。
c. 靜脈壁受傷所致的靜脈曲張(非常輕的按撫或許可以)。
d. 感覺過敏的區域。
e. 非常多毛的區域。
f. 伴隨充血性心衰竭的下肢慢性腫脹,或任何其他伴隨心臟狀況的下肢水腫。
本文為友善連結,旨在提供民眾正確之醫療訊息,若有版權侵犯請來電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