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邊建元/新北報導
圖:微電流刺激療法/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40歲的陳女士患有重度憂鬱症,多年服用醫師開立的10多顆安眠藥物來協助睡眠,但由於情緒的影響導致陳女士仍然夜夜失眠無法入睡,嚴重時每日睡眠時間僅有3小時且不斷醒來,長期下來使得情緒越發低落,甚至出現過量服藥的行為被家屬緊急送至台北慈濟醫院急診,後於身心醫學科病房接受治療。除藥物調整治療外,李嘉富醫師以「經顱微電流刺激療法」輔助治療陳女士失眠症狀,治療6週後陳女士的睡眠情況大幅改善,由每日3小時進步至7小時,睡眠中斷的情形也從每日4次以上下降至2次。
睡眠是人體修復大腦與身體機制的重要時段,正常睡眠中大腦腦細胞會縮小,使腦脊髓液能夠洗滌細胞之間的縫隙並帶走腦中有害蛋白,讓大腦於隔日能夠進行良好的運作。李嘉富醫師表示:「當持續一個月睡眠出現入眠困難或易醒的情況,並自覺嚴重影響隔日生活品質時,即能稱之為失眠,主要以病人主訴作為診斷依據。而失眠對大腦影響甚大,當大腦廢棄物無法排出時,情緒與認知功能會受到影響,出現憂鬱低落、專注力下降等反應。」依台灣睡眠醫學會統計,失眠在台灣的盛行率為10.7%,任何年齡層皆有可能因學習、工作等各式原因而出現失眠症狀,若未正視失眠問題,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心血管疾病、記憶力衰退、內分泌失調等危害。
傳統治療失眠的方式多半為鎮靜安眠藥物的使用,李嘉富醫師指出,長期使用鎮靜安眠藥物容易出現藥物依賴,逐漸喪失大腦自然入睡的能力。因此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下,經顱微電流刺激療法也成為治療失眠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運用極低的微安培安全電流,透過耳夾將電流傳遞至腦部,直接誘發主管心理及情緒活動的大腦產生「腦內啡」、「血清素」等人體可自行合成的神經傳導物質,以達到調節情緒認知等效果,從而改善失眠症狀。
李嘉富醫師指出:「微電流療法屬於物理性的調節,透過電流訊號增強大腦Alpha波的功率,讓大腦得以降低壓力、舒緩放鬆。而一次治療週期為4到6週,即能達到症狀緩解的目標。」經研究顯示,微電流療法安全性高、沒有上癮風險且幾乎沒有副作用,適用於大部分不想使用鎮靜安眠藥物或使用藥物後效果不彰的族群,唯患有癲癇症狀或裝有心臟節律器的患者,不適合採用此療法。
3月17日為2023年世界睡眠日,李嘉富醫師提醒,失眠預防大於治療,建議民眾在日常中能夠「健康吃、安心睡、快樂動」,多攝取香蕉、堅果及大豆等含有色胺酸的食物、固定每日的作息並且多多出門運動曬太陽。若民眾出現失眠症狀,建議尋求專科醫師協助,切勿貿然服用鎮靜安眠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