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名醫會客室/耳悶是什麼?也是一種耳鳴嗎?

2022-04-16 13:11:26

文/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院長陳建志醫師

圖:醫師正在診療耳悶患者。

 

在耳鳴門診中,大約每百人中,會有十多人,主訴一耳或兩耳「聽聲音時,好像隔著一層膜,耳朵鈍鈍的」、「耳朵旁邊好像有東西擋著,耳道脹脹的」、「某段音頻的聲音變小了,聽起來扁扁的」…,與一般耳鳴患者常抱怨的「一直嘰~嘰~嘰」或「跟心跳頻率一樣噗、噗、噗」截然不同。

 

在正常狀態下,耳殼收集聲波,反射進入耳道,通過耳膜,震動聽小骨鏈,傳入內耳耳蝸,聽毛細胞擺動,啟動電波訊息,經由聽神經傳進腦幹,到達大腦,產生聽覺。只要上述任一段落出現病變,造成聲波傳導不佳或聽覺產生不良,大腦聽覺皮質會跟之前的狀況做比較,患者自動感到「耳悶 (hearing dullness)」,列舉幾種常見病因:

圖左:箭頭所指為黏在耳膜上的耳垢。圖右:虛線所示為堆積在耳膜內面底部的黏液。這都會引起耳悶(右)。

 

耳道深處耳垢栓塞

起因於患者不當掏耳,使用棉花棒,不斷地把耳垢往內推擠,覆蓋在耳膜上,阻礙聲波傳進,倘若感染黴菌,耳膜輕度充血,症狀會更為嚴重。

 

耳膜鼔室溝積液

患者有過敏性體質,中耳腔黏膜腫脹,分泌增加,黏液堆積在耳膜內面下方的凹槽,無法完全經由耳咽管排出,干擾聲波傳遞。

 

耳咽管功能不良

耳咽管乃一細小通道,連接鼻咽與中耳腔。一旦管內黏膜因過敏或感冒發炎而腫脹,管徑變窄,中耳腔遂成密閉空間,等到裏面氧氣被黏膜吸收殆盡,負壓使耳膜向內凹陷,拉扯聽小骨,阻礙聲波傳遞。

 

噪音性聽毛細胞疲憊

參加演唱會、舞會或演講會時,持續且大量的聲波傳入內耳,聽毛細胞不斷地劇烈擺動,過勞水腫,無法平順地啟動電波,某些頻率段落的聽覺變弱。

 

耳蝸動脈症候群

前方與後方耳蝸動脈供血給內耳耳蝸,倘若這些小動脈發生病變,例如狹窄、阻塞或痙攣,造成某頻率段落的耳蝸管缺血,傷及聽毛細胞及底下的神經細胞核,便無法順利地發出聽覺訊息。

 

一般眾所皆知的耳鳴,則是聽到或感受到的聲音,比正常的還要多一些音量或頻率,可說是「正相聽覺症狀 (positive hearing symptom)」。耳悶其實是較為輕微的傳導性或感覺神經性聽力障礙,有時連聽力檢查或中耳分析都難以呈現異常,由於患者所聽到的聲音,比正常的還要少一些音量或頻率,可說是「負相聽覺症狀 (negative hearing symptom)」。

 

耳悶雖不是耳鳴,但比耳鳴更易續發聽覺過敏,若放任不治療,隨著時間進展,腦幹啟動代償機制,減少抑制效應,聽毛細胞加強擺動,聽神經加強傳導,神經細胞核加強放電,就會出現代償性耳鳴;若患者繼續把生活壓力、挫折、孤單及無奈轉嫁於此,聽覺訊息在海馬迴內不斷地循環,形成強大的迴路,超越大腦伏隔核的控制能力,整個聽覺皮質活躍起來,變成轉化性耳鳴,衍生「腦鳴」,耳悶及耳鳴混雜在一起,病況變得複雜,不可不慎。

延伸閱讀

想要活得好「肌肉」不可少 銀髮生活這樣做

好醫師新聞網記游尚智/台北報導 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任楊蕙黛醫師。   隨著年齡增長或其他病因,例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能導致肌肉質量的減少而發生「肌少症」,造成肌力下降、行動不便、甚至失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任楊蕙黛說,多數肌少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