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游尚智/台北報導
圖:利用雙向高解析數位即時攝影透視系統進行神經阻斷術。
國內高齡人口日益增加,然而對老年人生活品質最大影響的花過於關節退化導致的全身疼痛。尤於高齡長者多數不適合手術,針對疼痛治療目前以神經阻斷做為終極療法。
陳奶奶高齡93歲,腰椎於20年前開過刀,最近又發生坐骨神經痛,藥物治療效果不彰,導致病人活動意願下降。經過檢查發現是之前腰椎手術處的鄰近節段再退化狹窄,導致雙下肢神經根病變。
由於病人年紀大,合併慢性病多,家屬及病人對於再次手術意願不高,後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外科就醫,並接受神經阻斷術治療,神經痛症狀明顯改善,現在可以出門逛菜市場,病人及家屬對治療效果均相當滿意。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外科高瑛醫師表示,神經阻斷術是一種低侵入性的疼痛治療方式,經由即時影像協助,將止痛藥物直接注射於神經根周圍,使神經發炎及疼痛的訊號減弱,達到症狀緩解效果。
臨床上,頸椎或腰椎多節退化導致肩頸痛、手臂麻痛、或坐骨神經痛的患者,需先經過影像及神經電生理檢查,以確定神經壓迫程度,初期仍以保守治療為主,例如:藥物、復健、物理治療、生活型態改變…等,若保守治療三個月後仍無改善,醫師可依神經壓迫程度與病人討論是否需進行手術。
然而,年長病人常合併多種慢性病,全身麻醉手術風險高,此時便可考慮利用神經阻斷術達到症狀緩解效果,增進生活品質。此外,脊椎曾經開過刀的病人,手術後因鄰近節段退化導致新產生的神經學症狀,但同部位再次手術可能導致神經損傷的風險較高,此類病人亦可考慮採用神經阻斷術治療。
除了治療之外,神經阻斷術還有診斷用途,尤其是脊椎退化導致的小關節症候群,其疼痛症狀雖與脊椎狹窄導致的神經學症狀相當類似,但病因和治療方式卻截然不同,而神經阻斷術便是小關節症候群的診斷方式之一,且同時具有治療效果。
高瑛指出,神經阻斷術為門診手術,不需麻醉,病人無須住院,亦無需禁食空腹。手術過程將會使用影像系統即時定位神經根位置,一般常用的成像系統為移動式X光機或是超音波機,依照影像系統的不同,手術可以在門診或是開刀房內進行。術後只有如抽血般針孔大小傷口,且手術後病人可維持正常生活工作作息,不需請假或躺床休養,神經損傷併發症機率亦低。
隨著神經壓迫情況不同,神經阻斷術效果持續性亦因人而異,高瑛統計個人近三年內神經阻斷術的成功率近九成,配合持續復健及物理治療,治療效果持續最長可達兩年。而效果不顯著的患者中,超過三成為神經嚴重壓迫,在進行顯微椎間盤切除手術後症狀亦可得到緩解。
高瑛表示,北市聯醫中興院區,耗資千萬引進雙向高解析數位即時攝影透視系統,此二維影像系統優異的成像品質,遠超越傳統X光機,可大大提升全身血管骨骼攝影的精細度。除了血管攝影及介入性血管治療手術之外,目前已有數例神經阻斷術及關節腔內注射的應用,操作過程比傳統式X光機更為省時且安全,未來亦可應用於椎體成形術以治療壓迫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