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健檢查出瘜肉 拖三年變大腸癌

2017-06-18 15:28:01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曾美晴/台中報導

發現大腸瘜肉,絕對不能姑息。47歲男子3年前在健檢診所進行無痛腸胃鏡時,被檢查出有瘜肉,卻因工作耽擱沒有進一步切除,最近因藝人豬哥亮大腸癌過世,擔心當年未切除的大腸瘜肉是否已演變成大腸癌,而再做一次大腸鏡檢查,瘜肉已長成2公分,確診為一期大腸癌。經切除瘜肉後追蹤檢查,所幸癌細胞沒有其他轉移。

澄清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羅鴻源醫師表示,經大腸鏡檢查後,發現該患者在直腸位置的瘜肉已長成2公分,屬於比較好切除的有柄型瘜肉,切除完用了五支止血夾把傷口縫合起來,血就順利止住,癌細胞深度只長到黏膜層,沒有淋巴轉移,化驗後為大腸癌一期,真的是運氣。

羅鴻源醫師指出,瘜肉切除還需考慮大小、形態及生長的位置來決定切除時所使用的方法。羅鴻源醫師解釋,瘜肉通常又分無柄及有柄兩種,比較大的無柄型瘜肉切除困難度比較高,切除時腸穿孔風險也比有柄型高一些;有柄的瘜肉因底部與腸黏膜的接觸面積比較小,類似香菇的型狀,切除時相對上比較容易,但不管哪一種,當瘜肉越長越大,會需要更多血管供應,切除時都會增加出血風險。

大腸癌連9年為國人癌症人數發生率之冠,從病理學的觀點,常見的大腸瘜肉有「增生型瘜肉」和「腺瘤型瘜肉」兩種,切除瘜肉可以降低大腸癌發生率。

臨床上,增生型瘜肉成因不明,與個人體質較相關,一旦生成大多不會消失,大小通常不超過0.6公分,但常常數目很多,多生長於直腸及乙狀結腸,但這類瘜肉不一定要切除,一般認為增生型瘜肉不會變成大腸癌。

羅鴻源醫師強調,腺瘤型瘜肉除了個人體質之外,與後天飲食習慣最有關係,這種瘜肉的表面在窄頻內視鏡下,有時看起來像許多小蟲子盤旋一起,這位患者的瘜肉就是腺瘤型,三年前若能趁小割除,應該不至於癌化。

人體的腸子若橫剖開來可分為四層,最內層是黏膜層,再來往外依序為黏膜下層、肌肉層與漿膜層,一般大腸癌都是從黏膜層分別往腸腔內及往外的黏膜下層生長,如果往下侵入黏膜下層,就會有淋巴轉移的可能,侵入越深,往各器官轉移機率越高。因此羅鴻源醫師呼籲,大腸鏡檢查是發現大腸癌的利器,如果檢查出有不正常的瘜肉,最好一併切除,以免「養」成大腸癌後患的風險。

延伸閱讀

腸胃癌早期很好治 連傷口都沒有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張本篤/台南報導 上圖: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康瑞文醫師 癌症連續32年蟬連十大死因之首,很重要的因素在於沒有早期發現。以發病人數最多的腸胃癌而言,早期發現的病灶可以從肛門或食道就將腫瘤移除,連傷口都沒有。根據成大醫院大腸直腸癌團隊的研究,能夠早期診斷的大腸癌,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