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大隻雞晚啼?」恐是自閉症

2017-02-27 10:53:52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張本篤/台南報導

上圖:成大醫院精神部李姿誼醫師

瑞瑞是家中長孫,到了3歲還不太會說話,阿公阿嬤覺得只是「大隻雞晚啼」。在鄰居建議下,瑞瑞進入幼兒園就讀,但一段時間後,幼兒園老師發現瑞瑞和老師少有眼神接觸,和同學也少有互動,大多時間只是趴在地上看著玩具車的車輪轉動。經醫師診斷,瑞瑞患有「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建議接受早期療育,及學校教學輔導資源介入,並轉介臨床心理師進行團體治療。

成大醫院精神部李姿誼醫師表示,就精神醫學角度來看,「自閉特質」係指合併(1)不善於人與人的互動溝通,(2)過度執著於重複和一致性的狀況。統計上約每100人中會有1人有這樣的特質,此特質是與生俱來,且具連續性,稱之為「自閉光譜/自閉類群;若此一特質太過顯著,導致成長和生活上的嚴重困擾,即稱為「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SD)。她強調,這些表現是源於大腦內部神經結構與運作的特異,並非教養失當的結果。

李姿誼醫師表示,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的孩子2歲前即可能被觀察到一些相關的表現。例如:不看人、對其他人的存在不在意或親疏不分、少用手指指物表達需求、少模仿行為、語言發展較慢,或是用特殊方式玩玩具,如:反覆轉動玩具車車輪、積木僅照固定方式排列等。當孩子的自閉特質太強時,會限縮其向他人學習的基本能力,如觀察別人在做什麼、模仿別人,可能會明顯影響其語言及社交的發展。

李姿誼醫師說,目前自閉症類群障礙症雖尚未找到可以「根治」的辦法,但就實證研究的結果,若能及早應用行為治療原則,促進孩子及早發展與他人一來一往的互動、遊戲和溝通,則可部分改善其困擾、提升適應能力。

李姿誼醫師說,家長參與是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早期療育中重要的一環,當照顧者能理解疾病所造成的影響,並學習合宜的互動及引導的技巧,就能更能持續協助孩子成長。

成大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針對早期療育,目前提供有「ASD早期介入親子團體」,由臨床心理師依據發展心理學、心理病理學設計課程,以自然遊戲介入取向,協助家長學習相關親職技巧,增進孩子社會參與、共享式注意力、社交技巧、情緒調控等能力。

 

延伸閱讀

認識自閉症、高功能自閉症、亞斯柏格症

自閉症治療需家長一起參與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家有自閉兒是一件無法承受的重,但是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帝差遣來的天使,只要陪伴他一起走過這段漫長的治療之路,自閉兒仍然能夠經由專業醫師的治療,獲得正常的社交和學習能力。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早療中心兒童臨床心理師王加恩表示,自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