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醫生,我的脖子有腫塊!

2016-07-16 08:51:14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台北報導

隨著醫療資源的進步,養生話題的蓬勃發展,一般民眾對於自身身體健康狀況是更加的注重了。每天面對鏡子往往就能直接注意到脖子是否有異常,或甚者是洗臉或洗澡時,按壓脖子很容易就能發現到是否有異樣!國泰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明勗表示,發現頸部腫塊時,先不要自己嚇自己,腫塊形成大部份是發炎反應,但是也不應輕忽。一定要到醫療院所進一步檢查,才能確保自身健康。

上圖:國泰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陳明晟

陳明晟說,從臨床上經驗來看,對於自己身體上的變化,有高度警覺的病人,除了尋求醫療幫助之外,更往往會擔心在聞癌色變的現代,自己的頸部腫塊是否有惡性變化的可能。相對的,有些病人則對於頸部發生腫塊,卻不知其重要性,而未接受進一步的診療和處置,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間。

陳明晟表示,不論是哪種病人,民眾必須了解,頸部腫塊其實可以說是疾病的表現,代表的是某種疾病其中的一種表現。而腫塊來源則可將之分類為四大類(一)先天性頸部腫瘤(二)發炎性變化(三)良性腫瘤(四)惡性腫瘤。

陳明晟指出,先天性頸部腫瘤,常在小孩子身上發現;但在成年人身上亦可見,也許是隨著身體漸長,腫瘤也有增長現象或發生過發炎的反應而長,或甚至是現在越來越普及的健康檢查中意外發現到的。通常表現為頸部的緩慢成長無痛、質地軟或有彈性的腫塊,常見的形狀呈圓形(囊腫)等。

一般正常人頸部淋巴結約有二、三百個,大小約半顆米粒,當有發炎反應發生在淋巴結時,則會會使得淋巴結腫大,但一般不會超過兩公分,同時合併有疼痛、壓痛等表現,通常以藥物治療後數天內症狀會改善。若病菌感染的較嚴重快速,將可能使淋巴結等組織快速腫大併化膿,造成局部腫脹的壓迫,並伴隨全身性反應發燒、血液發炎指數異常等,此為需及時積極處理的疾病。

若是發生感染發炎後,才會以痛和腫脹來表現。常見的先天性腫塊包括:胚胎遺跡留下的鰓裂囊腫、甲狀舌骨囊腫、真皮囊腫、淋巴管異常(淋巴管瘤)、血管異常(血管瘤及血管畸形)、脂肪瘤等等。治療方式通常需審慎評估後,再考慮手術切除。

至於發炎性變化,則常見於青壯年人,若發生於老人、小孩、或免疫力低下之病人,則可能會有較嚴重的病況。通常會有一個感染源,包括病毒、細菌、黴菌、結核菌等都有可能。

另外若是結核菌的感染,則往往表現較不典型,但也常會有發炎之表現(腫、痛),一開始使用藥物往往成效不佳,通常需手術切片確定結核菌感染後,使用抗結核菌藥物才有效。另外,在頸部中間下面的部位,若在上呼吸道感染中後,發生疼痛的症狀,並在觸摸時會有劇痛的感覺,合併發燒之症狀,則需考慮到甲狀腺方面之發炎疾病。

良性腫瘤,意指在頸部區塊的正常組織或器官發生的良性增生組織,例如皮下的皮脂腺囊種、脂肪瘤,正常神經或血管的增生,如良性神經性腫瘤、良性血管性腫瘤,正常內分泌器官的甲狀腺腫及甲狀腺良性結節,正常唾液腺器官的腮腺良性腫瘤及頷下腺良性腫瘤,各種節締組織的增生,如纖維瘤等。另外,有時正常器官的變異(如頸動脈球、脊椎骨的橫突或胸索乳突肌的肥大、正常血管的澎大等),也常常會讓人誤導以為是腫瘤的變化。

一旦是惡性腫瘤,可分為原發性及轉移性之惡性腫瘤。原發性惡性腫瘤,包括甲狀腺惡性腫瘤、原發頸部惡性淋巴腺腫瘤(淋巴癌)、唾液腺之惡性腫瘤(頷下腺惡性腫瘤、腮腺惡性腫瘤);除了淋巴癌之外,其他原發之惡性腫瘤可從腫瘤發生位置來初步判定。

另外還有轉移性之惡性腫瘤,也可能表現在頸部的腫塊上,這是因為惡性腫瘤會經由淋巴路徑或是血流路徑轉移,因此在匯集頭頸部區域的頸部淋巴組織,常常是發生在頭頸部區域之癌症(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副鼻竇癌等)的直接轉移目標。據統計頸部腫塊中有七至八成的比例為惡性變化,其中有80%的比例是轉移性之惡性變化,轉移性之來源有85%左右就是來自於上述之頭頸部區域之癌症(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副鼻竇癌等),一般好發於頸部之中、上部位;從頸部以下其他區域轉移過來的佔約10%,常見於頸部之鎖股上窩區域,包括肺、支氣管、胃腸道、肝、乳房,甚至泌尿道等;另有約5%是找不到原發部位的。

知曉以上之頸部腫塊分類,要怎麼從一個未知的頸部腫塊來分類出其是屬與哪一類的問題?可從以下簡單的特徵分辨來看:

  1. 年齡:一般成年人的頸部腫塊,首先需考慮是腫瘤性的問題,先天性疾病及發炎性問題發生比例較低。反之,在幼兒及青少年的頸部腫塊中,最常見的問題是發炎性疾病,其次考慮先天性腫塊,腫瘤性的問題較少見。
  2. 腫塊發生的時間性:一般可以頸部腫塊已發生的時間長短來劃分:發炎性疾病平均七天,腫瘤性疾病平均七個月,先天頸部腫塊則平均為七年。
  3. 腫塊的性質:一般頸部腫塊直徑若大於2公分,需特別注意;若是大於3公分以上之淋巴腫,需高度懷疑是惡性轉移。觸摸頸部腫塊之堅硬度,先可分辨是實心堅硬的或是軟質囊腫性的,一方面可知其與周遭組織是否有沾黏性、是否固定於周遭之深層組織,另一方面去感受其是否有發炎性的表現,如紅、腫、熱、痛等。整體來說,若是直徑大、堅硬度高(硬)、無法移動(沒有彈性)、按壓無疼痛、逐漸有在變大,則此類頸部腫塊惡性的機會相對較高。
  4. 腫塊的位置:可將頸部分為左中右三大區塊,其中左右兩區是對稱性的,依位置可能發生的疾病類似。中間頸部,發生在下巴中線上的腫瘤,較常見為先天性甲狀舌骨囊腫及甲狀腺良性或惡性腫瘤;左右兩側頸部,又可由上而下三等分,上三分之一區塊腫瘤可能為唾液腺良惡性腫瘤、淋巴腺炎、頭頸部癌症(鼻咽癌、口腔癌、口咽癌等)之轉移癌;中三分之一區塊腫瘤則可能有良性神經性腫瘤、良性血管性腫瘤、頭頸部癌症(下咽癌、喉癌等)之轉移癌;下三分之一頸部及後側頸部,除了常見頸部以下其他區域(如肺、食道、乳房、胃腸道)之轉移癌居多,肺部及肺外之結核菌感染造成之淋巴結腫大發炎,也常見於此區。

陳明晟強調,若發現頸部有腫塊,醫師除了經由詢問病史及身體檢查觸診以外,為了求得正確的診斷,往往仍需倚賴一些技術才能求得正確的診斷。針對腫塊本身可以做細針穿刺檢查,以取得細胞學或組織學上的判斷;為了尋找可能之原發惡性腫瘤,耳鼻喉科醫師可執行纖維內視鏡檢查,確認鼻咽、口咽、下咽及喉部是否有異常;亦可安排非侵入性的影像檢查:頭頸部超音波(合併細針穿刺檢查)、電腦斷層影像或核磁共振影像等,以確認腫塊之大小及周遭組織的關係。

因頸部腫塊形成的原因眾多,所以在頸部腫瘤的診斷上對於醫師來說也並非易事,倘若有發現不明原因之頸部腫塊,建議宜立即請教專長於頭頸部解剖的耳鼻喉專科醫師診治,以期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後,得到最適當的治療,以保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喉癌可經口腔取出 傳統手術大躍進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曾美晴/台中報導 上圖:台中榮總喉頭頸科主任王仲祺醫師說明手術疤痕 癌症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上策,然而頸部腫瘤切除由於必須保留聲道與食道功能,一向都是極高的挑戰;以往深部喉癌的手術患者幾乎都需全喉切除,導致患者在外觀上會留下極大的疤痕,台中榮總成功以機械手臂,經口腔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