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大腸癌的診斷與預防

2016-03-23 17:02:32

 

大腸癌的診斷與預防

作者:臺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李輔仁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隨著生活品質的提升 ,國人飲食習慣逐漸西化,肉食、高脂肪、低纖維食物的攝取增加,大腸癌發生率逐年增加,目前是國人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三位,僅次於 肝癌與肺癌。一般而言,大腸癌分為早期大腸癌與進行性大腸癌。早期大腸癌,意即惡性細胞局限於大腸黏膜或黏膜下表淺部分的大腸癌,通常沒有症狀,其治癒效果遠比進行性大腸癌好,幾乎可以治癒。而進行性大腸癌,意即惡性細胞侵犯至黏膜深層或肌肉層,甚至更深或遠處轉移。大多數患者通常是有症狀才來做檢查,通常發現時都已經是進行性大腸癌。

大腸癌的症狀有哪些?
大腸癌或腫瘤很小時,通常無症狀。而隨著惡性細胞侵犯更深或者變大時,會逐漸產生症狀。其症狀有:大便帶血、肛門出血、大便習慣改變、裡急後重( 解完大便仍想再解)、長期貧血、體重減輕及腹部腫塊。

哪些人是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呢?
在眾多研究報告中認為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包括:1. 老年人;2. 因此有以上病史或家族史的民眾應規律的接受大腸癌的篩檢並安排內視鏡檢查以提高早期大腸癌的診斷率。

如何預防大腸癌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平常應多攝取高纖低脂食物。對於一般非高危險群無症狀男女,建議5 0 歲開始應該定期接受檢查。每年做大便潛血反應和每五年做全大腸鏡檢查。高危險群例如有大腸癌或息肉 的過去史或家族史、經常食用高脂低纖飲食、 有發炎性腸症 ( 如 : 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病 )和其它癌症既往史 ( 如乳癌,卵巢 癌 ),建議在四十歲以上的民眾,每半年都應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每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若有症狀者,應及早找專科醫師診治安排全大腸鏡檢查。至於有大腸腺瘤息肉患者,建議每年接受全大腸鏡檢查。

而大腸癌的檢查工具很多包括:

1. 問診:藉著詢問病人是否有排便習慣改變,大便帶血或變細、過去是否有家族史或大腸癌、乳癌、卵巢癌、發炎性腸炎等病史。可提供醫師進行更進一步檢查。

2. 肛門指診:可檢查肛門附近的直腸癌。但可信度受限於檢查者的主觀判斷與手指長短。

3. 糞便潛血檢查:透過糞便檢查,可將癌症所造成肉眼看不出來的流血篩檢出來。最簡單的方式,敏感度不差,但特異性稍差,因此送檢前應限制食物並多次採樣,以避免有偽陽性及偽陰性的結果產生。

4. 下消化道雙重對比攝影:主要利用鋇劑和空氣灌腸進行大腸X 光檢查。但容易因糞便於大腸中產生誤判、或因腸子重疊而遺漏診斷。

5. 全大腸內視鏡:目前為診斷大腸癌最準確之工具。對於大腸息肉的診斷有百分之九十五的精密度,對於大腸癌的診斷更有近百分之九十九精密度。此外,大腸內視鏡可以針對病灶施行切片、息肉切除術或者是黏膜切除術來治療大腸瘜肉或部分早期大腸癌。

6. 腫瘤胚胎抗原  ( C E A ) :在追蹤手術成效或腫瘤復發上為有效而且簡便的方法,但其敏感度不高,不適合作為篩檢癌症的工具。

 

本文為友善連結,旨在提供民眾正確之醫療訊息,若有版權侵犯請來電告知。

延伸閱讀

肚子痛一年才就診 七旬男腸子爛一段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邊建元/新北報導 圖:大腸直腸外科陳信宏醫師/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七旬老翁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平時飲食無忌口也不會特別選擇低油、高纖食品,反覆腹痛逾一年,電腦斷層發現大腸有多處憩室,合併乙狀結腸有一個巨大囊狀腫塊,甚至產生腹水,其中產生的憩室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