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免疫風濕科吳正欽主治醫師撰寫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病因未明的自體免疫疾病,會侵犯全身各個組織器官,目前有研究指出特殊基因背景或後天環境感染可能促使患病,但尚未找出確切的病因。目前國內的盛行率約千分之四,由於此病不易診斷,據估計台灣地區約有54,000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且女生患病機率為男性的三倍。其主要特徵是慢性發炎性滑膜炎,這種滑膜炎症的結果會造成軟骨的腐蝕,骨頭的破壞及關節的扭曲變形。病患常因發炎引起各種症狀,如疼痛、行動不便、甚至殘廢,一患病將終生受到病痛的折磨,嚴重影響生活行動的能力。
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的第一年是治療的黃金期,及早發現,在關節變形前就要診斷出來,開始治療才能有效控制。如果延誤治療,關節持續發炎,將會破壞軟骨及硬骨,導致變形,影響日常生活機能。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剛發病時,也許外表看不出來,但內部發炎引起的疼痛非常難熬,是外人無法想像的,因此有些病友會服用止痛藥,以為只要不痛就沒事,事實上並沒有阻止關節的破壞,漸漸侵蝕軟骨進而硬骨,關節便逐漸變形、僵直而喪失活動能力。除此之外,還會侵蝕肌肉、肺、皮膚、血管、神經、眼睛等,屬於全身性的疾病。一旦如此,雖然醫師可以幫助病友減輕疼痛及控制病情,卻無法恢復已遭破壞的關節或組織。
延誤治療除了生理上的嚴重後果外,對心理層面的傷害也很大。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無法治癒,病友通常一開始都無法接受自己患上此病的事實,尤其是延誤治療的病友更是嚴重,可能否認病情長達一年。以下的情形是判定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標準,若發現這些症狀或有疑慮應該找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作進一步的確認:
1.晨間僵硬:關節及關節周邊出現僵硬不適的感覺超過一小時以上。
2.全身超過三個關節區有紅腫熱痛的情形:軟組織腫脹或積水。常見的區域有十四個,包括左右之近側指間關節、左右掌指骨關節、兩側腕關節、肘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及足庶趾骨關節。
3.手部之關節炎:關節炎需包含上述之區域手部關節(近側指間關節、掌指骨關節、手腕關節)的其中之一。
4.對稱性之關節炎:身體兩側同一關節區域同時侵犯。
5.類風濕性結節:常發生於骨突起處,或伸側表面。
6.血清學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
7.手部或手腕部的X光檢查發現有骨頭邊緣的侵蝕,或關節周邊骨質疏鬆的現象。
其中,前四項必須持續六星期以上,如果上述七項準則符合四項以上,可被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對於一般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目前國內治療通常併用「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類固醇、以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來控制患者病情;但病情嚴重的中重度病友,俗稱超級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在併用多藥物的狀況下,病情仍無法有效緩解。這時就要考慮生物製劑的使用。雖然, 臨床上有不錯的治療效果,但是並不是每個都有效,而且長期使用藥物的安全還持續在監測中。但也因為這種強力又有效的藥物,醫師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更得心應手。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不能治癒的病, 跟高血壓和糖尿病一樣, 需長期服藥。
本文為友善連結,旨在提供民眾正確之醫療訊息,若有版權侵犯請來電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