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運動傷害

2016-03-23 15:56:53

運動傷害面面觀

臺大醫院骨科江清泉醫師撰寫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國民生活水準提高,運動愈來運普遍,已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早晨的公園綠地到處可見早起跳土風舞、打太極拳、散步、慢跑運動的人;一到假日的網球、羽毛球、高爾夫球等各類球場更是人滿為患;職棒的興起、電視運動比賽節目轉播之廣受歡迎,談論球賽也漸成社交熱門的話題。然而伴隨運動而來的各類傷害,有的使運動員斷送了運動生涯,也有給人留下難以傷原的遺憾。本次演講的目的,即在說明造成運動傷害的各種因素,更正一般人對運動傷害的一些不正確觀念,讓大家從事運動時,能享受運動的果實而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當運動傷害發生時能正確無誤的處理,接受治療。

  如將各種運動依肢體接觸之有無可大致區分為接觸性與非接觸性兩類。足球、籃球、美式足球、橄欖球都是典型的接觸性運動,雙方球員在比賽中之衝撞推擠,或是無意,也許是技術性犯規,往往造成球員的傷害。非接觸的運動如游泳、網球、高爾夫球、慢跑、滑雪....等,雖然沒有劇烈之肢體接觸,卻不保證運動傷害之不發生,而且傷害之程度不見得就比較輕微。

  因運動產生的肢體傷害大部分在軟組織如皮膚、肌肉、肌腱、韌帶、半月板、神經....等,偶爾骨折的情況也會發生。在劇烈的運動當中,皮膚的擦傷或裂傷經常發生,由於運動場地多半在室外,因此皮膚的傷口要預防破傷風桿菌的感染,除了傷口之清創消毒外要考慮給予破傷風疫苗預防注射。肌肉或肌腱的受傷,常發生於熱身不夠即從事過度的重複性動作或是突然很劇烈的動作,有時是部分的肌肉斷裂,有時則是完全的斷裂,造成局部之瘀血疼痛,肌肉收縮的功能喪失:人體膠原組織所構成的肌腱、韌帶等,其強度到四十歲約減了一半,因此中年人從事健身運動要特別的注意熱身及避免運動過量。韌帶多半存在於骨與骨間維繫其穩定性,每個關節也都有韌帶存在,如膝關節之十字韌帶和側韌帶,肩關節之肱骨關節盂韌帶,運動運程如使關節活動之方向異常,韌帶之拉張或扭斷就會產生。最常見的韌帶受傷是踝關節扭傷時,傷及前距腓韌帶(位於踝關節前方外側),如治療不當很難癒合,病人會經歷一段長時間的走路不便。如經適當的治療,以上這些傷害都可望在四、五個星期內完全復原。神經受損造成肌肉萎縮、半月板破損或前十字韌帶斷裂造成膝關節之不穩定而產生次發性之關節炎變化、關節軟骨之磨損、骨頭之壞死.....雖經正規之治療也很難再恢復至受傷前之狀況。骨折雖是硬組織之斷裂,但經接合也可預期二至三個月內癒合。

  常見的肢體運動傷害通常與運動的性質很有關係。經常跑步的人,不論是慢跑或是馬拉松長跑,跟腱常見發炎或跟腱的退化性變化。游泳不管是蛙式、蝶式或自由式,都需做手臂過肩上舉之重複動作,容易引起肱二頭肌肌腱炎和肩卡住症候群。排球選手,由於經常的跳躍和殺球封球動作,在膝部會發生臏骨韌帶炎,在肩部則易產生肩胛上神經麻痺引起棘上肌和棘下肌兩條肌肉之萎縮。練舉重的人,不論是挺舉或是抓舉,都需要蹲下將一定的重量提起,舉過肩然後站立起來,大腿之股四頭肌或內收肌需做強力的變縮來完成動作,因此肌肉的斷裂在所難免。爬山的人都有經驗,上山容易下山難,下山時由於需要大腿內側肌肉收縮來剎住往下衝的動力,因此常引起膝部內側肌腱炎。現在有許多人出國旅遊,扛著很重的行李,經過海關得提上提下接受檢查,肱二頭肌肌腱炎或肌肉斷裂經常可見。跳芭蕾舞的舞者,常需足部直立站立於大拇趾尖,會引起大拇趾展屈肌肌腱炎。當運動過度肌肉疲勞時做躍起離地之動作,常引起膝部前十字韌帶之拉斷,這種情況常發生在打籃球上籃之動作,打羽球、網球時跳起來救球之動作;反之著地的動作,較易導致半月板破裂。

  樂極生悲是運動傷害的最佳寫照,它常發生在專心運動最不經意的時刻,所造成的傷害很可能是一輩子的遺憾。大部分的運動傷害都是可預防的,要避免它的發生就必須先認識造成運動傷害的一些因素從事運動首先要認識自己的體能狀況,量力而為,切忌不服老不服輸的心態。正常的心肺功能是從事運動的必要條件。人體的器官隨著年齡而逐漸退化;肌肉力量從三十歲以後就逐漸減了,韌帶肌腱的強度到四十歲約減弱一半,骨頭的強度五十歲以後也逐年減弱,女性停經以後更面臨骨質疏鬆的困擾;平常不運動會加速這種退化的現象。人的筋骨鬆軟程度先天就有不同。筋軟,適合從事體操、舞蹈等柔軟運動,但不適合從事衝撞性的劇烈運動。年輕人感染過單核白血球增多症,會留下脾臟腫大的後遺症,如果從事衝撞性的劇烈運動如美式足球、橄欖球,往往會造成脾臟破裂大出血。有出血傾向的人如血友病病人,動輒關節血腫,會留下關節攣縮的後遺症。這些都可事先驗血查出。在身體有感冒等濾過性病毒感染的情況下從事運動;會增加心肌發炎的可能性,所以發燒時最好避免運動或訓練。睡眠不足,休息不夠或喝酒,肌肉較疲乏鬆弛,運動傷害容易發生。會冒險從事一些危險性較高的動作,與運動員的個性及脾氣也很有關係。除了上述與體能有關的幾個因素外、個人經驗、運動的技巧、訓練的程度、事前的熱身與劇烈的競爭都有可能造成運動傷害;錯誤的技巧會造成肌肉的不適當使用,例如打網球握拍方式不對造成網球肘,滑雪時使用雪橇的技巧不對造成脛骨骨折;賽前的訓練不足或是訓練過度都容易造成運動傷害;沒有先熱身就開始運動常造成肌肉和肌腱之拉傷;運動場上劇烈的競爭由於缺乏足夠的恢復時間,也常常造成運動傷害。造成運動傷害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使用不當的運動器材,茲舉幾個明顯的例子。早期美式足球員戴的頭盔類似機車騎士之頭盔,撞擊的力量全被頸椎吸收,不少的年輕球員受到頸椎骨折形成四肢麻痺的悲慘遭遇;目前使用之頭盔已經經過改良,頭部撞擊的力量由肩膀承擔,再也沒有發生類似之狀況。比賽場地所使用之人工草皮,摩擦力太大,常造成膝部和足部的受傷;撐竿跳所使用的竿子材質不佳,以致在撐竿跳過程折斷竿子造成傷害。不適當的鞋子,例如穿網球鞋長跑或穿跑鞋打籃球,都容易造成足部的傷害;其他如凹凸不平的場地、不良的照明設備或是不良的天氣狀況,都是容易造成傷害的因素。運動或比賽的規則更是避免運動傷害的重要因素。本屆的世界杯足球賽,有不少球隊的戰略是剷球,每見球員在球場上翻滾,因而使大會修改規則,嚴懲類似之犯規動作。修改比賽規則,避免運動員做出危險性的動作,應是防止運動傷害的根本辦法。每一種運動都有其特別之處,要從事該項運動,首先要充分瞭解其性質,所需之技巧與規則,再詳細檢討自己的體能與心智狀況能否配台,不要冒然從事,以防止運動傷害的發生。

  最後談到各年齡層和婦女的專屬問題。還在發育中的小孩,不可以小大人視之;小孩長骨的兩端還存在著生長板負責骨骼之繼續生長,如果從事重複性過量的運動或是跳躍性的動作會傷及生長板引起骨頭之發育遲礙;接受體操訓練之小孩一般都長不高就是這個道理。另外小孩之體溫調節能力不好,在過濕或太熱之環境下運動容易中暑;在寒冷的天氣運動則容易產生體溫過低。青少年是最活躍的時期,運動過量,意外傷害是最主要的問題。四十歲以上,身體膠原組織強度減弱一半以上,應要斟酌減少運動量,注意熱身再從事運動以免韌帶或肌肉受傷。老年人,身體之協調平衡能力減退,視力不好,加上骨質疏鬆,不應再從事劇烈的運動。運動過量會造成女孩初經延遲,婦女月經經期不調或經痛,缺鐵性貧血等症狀;調節運動量,攝取含鐵豐富之食物會有幫助。停經或行卵巢切除的婦女,骨質疏鬆會很明顥,從事運動必須小心,攝取富含鈣質食物,補充維生素D及接受陽光曝晒都是有益的。

 

本文為友善連結,旨在提供民眾正確之醫療訊息,若有版權侵犯請來電告知。

延伸閱讀

健身房「操過頭」 慎防「髂脛束症候群」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圖:體外震波雙向聲波治療情境/澄清醫院提供   60歲男子因新冠疫情,許久不敢到健身房練身體,前些日子因疫苗打好打滿,才重回健身房做運動,卻因「操過頭」而造成髂脛束症候群,膝蓋痛到跛行就醫,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復健部主任蕭安芳表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