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的治療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胰臟之所以為「胰」是國人對它的資訊甚少,並且因為位置關係,所給予的稱號。因為胰臟位於後腹腔的器官,也是消化醫學中,以往較易被忽略的一環;而其被遺忘的原因,竟是因為解剖上位處邊陲,生理功能上懵懂難解,故被鄙視名為胰(夷)臟,它的身分才真是「深宮怨婦」。馬偕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朱正心醫師表示,胰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內分泌兼外分泌器官,一旦它功能出現異常,就會有消化性症候和系統性代謝失調(例如:消化不良症候群、脂肪便、糖尿病…),真可謂「病不得也」。 胰臟癌是胰臟疾病中最為致命的,近年來,胰臟癌已躍居十大死亡癌症之一,而且有逐漸上升的傾向,因此需特加注意。
朱正心醫師指出,胰臟癌的症狀,常呈現非特異性之腹痛、背痛、厭食、體重減輕、瀉痢、消化吸收不良、黃疸、及腹部腫塊。 理學檢查方面,對大多數病人助益不大,主要表現為上腹壓痛、黃疸、膽囊腫大、上腹腫塊等。 因此要早期診斷胰臟癌,需注意有以下臨床徵兆:(1)上腹痛或背痛,疑似來自後腹腔,且上腸胃檢查卻無特殊發現,(2)體重明顯減輕,(3)漸進性黃疸,(4)不明原因性胰臟炎、糖尿病,(5)慢性瀉痢及脂肪便者。
朱正心醫師表示,目前對於這類疾病的檢查,除了CEA也就是所謂的癌症指數之外,腹部超音波(echo)和電腦斷層攝影(CT scan),是相當敏感且方便的檢查,不僅可了解胰臟的解剖構造,與鄰近血管和淋巴結關係,更可以知曉局部器官(例如:肝、脾、結腸、十二指腸…)是否轉移,但病兆若是小於1公分,且位於胰尾,容易被疏忽。 核磁共振膽胰管攝影(MRCP),亦常用於偵測胰膽管阻塞性病變的定性檢查。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ERCP),這是一種診斷兼治療的檢查,經由造影胰膽管,明白狹窄和阻塞的位置與特徵;更可藉此作切片、細胞學檢查,甚至置放內、外引流管,以緩解阻塞。 經皮穿肝膽道攝影(PTCD),針對擴大性膽管的阻塞性病變,用穿刺導管針於X-光透視鏡下完成膽汁引流。血管攝影(angiography)是一種侵犯性檢查,但它可提供詳細的腫瘤血管像、局部血管侵犯與包夾,可藉此降低非必要性剖腹切除手術。
朱正心醫師強調,對於胰臟癌所採取的治療方法,完全看胰臟癌之分期; 第一期僅侷限於胰臟,第二期侵犯至鄰近組織,第三期擴散到局部林巴結,第四期已轉移至肝或更遠處器官。 但不管採行任何治療,接受積極支持性和營養照顧是必然需要的,面對這疾病,情緒的調適對病人和家屬都是極沉重的負擔。一切治療方針,應和醫師密切溝通,才能獲得最大益處。
本文為友善連結,旨在提供民眾正確之醫療訊息,若有版權侵犯請來電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