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仍有待努力的疾病─胰臟癌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在醫學發達、科技昌明的二十一世紀,仍有許多是科學無法解決的問題,其中又以人類的疾病為最多。而在人類疾病裡,胰臟癌是一項令許多名醫束手無策的疾病,防治之道就是認清症狀,有懷疑必定進行詳細檢查。
高雄榮民總醫院莫景棠院長胰臟胰臟是一包含有內分泌及外分泌功能的腺體,位於人體的後腹腔,且臨近許多大血管。 解剖上可大略將它分成鉤突、頭部、體部及尾部。任何發生於胰臟的惡性腫瘤,統稱為胰臟 癌。由胰管表皮細胞產生的腺癌,佔了原發性胰臟癌的大部分,另外還有許多較少見的,如黏液性腺癌、囊泡性腺癌,及由內分泌細胞產生的內分泌細胞癌等多種不同的分類。其可發生於胰臟的不同部位,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莫景棠院長指出,一般而言,大部分病人早期症狀多 不明顯也不特殊,常只是食慾不振、腹脹或腹部悶痛,病人常不以為意,甚或許多臨床醫師 也一直當做是消化性潰瘍或膽結石等病處置。等到病人疼痛加劇或有痛到背部的情形,常意味著腫瘤已侵犯到臨近器官。發生在胰臟頭部的胰臟癌,時常因腫瘤壓迫到總膽管引起黃疸 、皮膚癢疹、脂性下痢等症狀而被發現。至於發生在體部及尾部的胰臟癌,通常很難早期發 現,等發現時,大部分已擴散或轉移至其他器官,很少有可手術切除的病人。另外,病人如 發生不明原因的胰臟炎,必須考慮到腫瘤阻塞胰管所產生的可能性。或者,突然莫名發生的 糖尿病或血糖不易控制,都有可能是胰臟癌的臨床表現。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癌症末期的表 現,如腹水、鎖骨或肚臍處淋巴結等。
問題的癥結就在於胰臟癌的早期診斷相當困難,雖然有些腫瘤標記如 CA-199,CEA等等可為幫忙,但其敏感性和特異性都嫌不足。病人有症狀或懷疑有胰臟癌時,得藉助影像學的檢查來幫忙診斷, 如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掃描,尤其重要的是膽道攝影,不論是經皮肝穿刺性膽 道攝影或內視鏡逆行性膽道攝影,可提供我們胰臟癌發生的重要訊息。
莫院長進一步表示,胰臟癌的發生原因,目前相信是由胰管表皮細胞反分化而來,而細胞反分化的原因,醫 學上發現與一些分佈在第17,9,13,18對染色體上的腫瘤抑制基因的突變有關,當這些基 因產生突變,細胞失去控制分裂增殖的機轉.。另一方面腫瘤促進基因,如K-ras的突變以至 於過度表現也佔很大的部份。其他可能的致病因素,已公認的有抽煙,動物性脂肪攝取過量 、咖啡的過量飲用、幅射線的暴露、許多工業上的污染源等。另外,若家人有乳癌,子宮或 卵巢癌,大直腸癌者,得到胰臟癌的危險性也較一般人為高。
而針對胰臟癌的治療,主要還是手術切除,也唯有手術根除才有治癒的可能性。很不幸的是大 約25%到30%的病人的胰臟癌長在體部或尾部,發現時大多很晚期,已無法手術切除。至於長在胰臟頭部的癌,其可完全手術切除的病人也不到五分之一。這類病人所採行的是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這項手術在以往被認為是一項非常困難且有很高死亡率及併發症發生率的手術 ,但隨著醫學的發展及經驗累積,高雄榮總開院至今已累計手術病例有206例,手術成功率達97% 。另外對於那些無法完全根除的病人,如有黃疸或胃腸阻塞,可根據病人可能的存活期間、 病人的狀況而選擇不同的姑息性治療方式,來減輕黃疸或改善進食的狀況。至於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對於胰臟癌大多沒有很大的效果,目前只被用來做為手術後的輔助性治療。未來的發展,除了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外,基因治療上,體外培養胰臟癌細胞,以媒介帶入控制分泌白血球及巨噬細胞促進素(GM-CSF),再將這些處理過的癌細胞疫苗打入人體,可提高患者免疫能力,以控制胰臟癌的生長,目前仍在實驗階段。但手術切除腫瘤仍然是最重要,無法取代的步驟。
本文為友善連結,旨在提供民眾正確之醫療訊息,若有版權侵犯請來電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