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中醫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病例報告

2016-03-22 17:35:52

異位性皮膚炎可以中醫治療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柯怡柔/台北報導

  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為異位性溼疹,是一種慢性的皮膚過敏疾病。患者大多有過敏性體質的家族史,且常伴隨有氣喘、花粉熱或過敏性鼻炎等發作。本病多發生於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期,不具有傳染性。長期的皮膚搔癢,除了會使皮膚變厚變粗丘疹突起之外,也會影響睡眠品質,夜晚睡覺患者常不自覺的搔抓而皮破血流,甚至併發細菌感染。這些症狀到了青春期過後多半會逐漸好轉,然而也有一些人會延續到成年。

異位性皮膚炎的特徵為:皮膚搔癢。特定部位出現典型的皮膚症狀(濕疹樣皮膚炎或苔癬化皮膚炎),嬰幼兒大多發生在臉部、頸部、四肢的伸側及屈側;兒童期好發於肘窩、膝膕及頸部,比較嚴重的可及於全身;而青少年至成年期多發於關節屈側。慢性持續性或反覆性發作(一般指超過6 個月以上)。 個人或家族成員有異位性體質(包括氣喘、過敏性鼻炎、乾草熱、或異位性皮膚炎等)。若符合上列敘述三項或三項以上,則可診斷為本病。由於不斷復發,皮膚常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外觀乾燥、脫屑,變黑、紋路變多,急性時傷口還會有滲出液,流湯流水,影響情緒很大,也是異位性皮膚炎難纏之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中醫科醫師蔡德豐表示,中醫學無完全與本病對應的病名,而是根據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或部位分別予以命名,例如嬰幼兒期稱之「胎斂瘡」、「奶癬」,而兒童、成人期可歸於「溼瘡」、「浸淫瘡」或「四彎風」的範疇。其病因多為先天不足或接觸過敏原,病雖發於體表,但實則是炎症生於體內,即體內臟腑致病而引發皮膚搔癢,是以內外濕邪,鬱久化熱,搏於肌膚,總與肺、脾、腎三經有密切關係。

臨床辨證多可分為三型:

濕熱型:多發於急性期,病灶皮膚紅腫發熱,有時糜爛、流滋,浸淫成片,伴心煩口渴,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治療以袪濕清熱為主,可選用消風散加減。

脾虛濕盛型:病程較久,患處皮膚有滲出液或小水泡,肥厚、浸潤,伴神疲乏力,脘腹痞悶或痛,口膩納呆,口淡不渴,腹痛便溏,舌質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濡弱或緩弱。治療以健脾袪濕為主,可選用除濕胃苓湯加減。

血虛風燥型:多為慢性病程,反復發作,患處皮膚乾糙、晦暗,肥厚苔蘚化,或有抓痕結痂、脫屑等,脈細,舌淡紅。治療以養血潤燥為主,可選用當歸飲子或四物消風湯加減。但除上述因素外,臨床上還觀察到患者常因情緒因素,反覆搔抓引起傷口感染,或因情緒緊張造成氣鬱化火,加重濕熱證候,使搔癢的情形更加嚴重,因此,治療時須注意患者的情緒反應,酌加鎮靜安神之品。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復發性、搔癢性的皮膚病,病程波動易受精神狀態及氣候改變而影響。由於瘙癢劇烈,不能自行緩解,患者常不停搔抓直到皮膚出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睡眠,並使注意力難以集中,而且面部、四肢的皮膚損傷持續存在,常使患者產生自卑感,甚至對日常生活、擇業產生負面影響。近年來,因為空氣汙染、社會壓力增大等因素,發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

 

延伸閱讀

紅斑性狼瘡一中西合璧治療

中西合璧治療紅斑性狼瘡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台北報導   紅斑性狼瘡是一種慢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可能會侵犯到患者的皮膚、關節、腎臟、肺臟、神經系統等部位。桃園廖桂聲中醫診所中醫師廖桂聲表示,罹患這種疾病的民眾不要過於擔心,只要正確認識疾病,同時消除心理的恐懼,以及規律使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