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名醫會客室/如何預防早發型大腸直腸癌?

2023-07-18 09:00:31

文/林口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 廖俊凱

 

大腸直腸癌是台灣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2019 年有16,829 人被初次診斷大腸直腸癌,6,489 人死於大腸直腸癌。發生大腸直腸癌的年齡中位數為男性 66 歲,女性 67 歲。50 歲後被診斷出的大腸直腸癌稱為晚發型,50 歲前被診斷出的為早發型。近年來不乏有些年輕名人罹患大腸直腸癌並去世的消息,可見大腸直腸癌並非中年後才會發生的疾病。本文將介紹早發型大腸直腸癌以及相關注意事項,提醒大家定期接受檢查以及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預防此疾病的發生。

 

流行病學

 

最近歐美的統計資料顯示,大約 10% 的新診斷大腸直腸癌是早發型的,而且近十年來,其發生率和死亡率都在逐漸上升,上升的趨勢比晚發型大腸直腸癌的下降趨勢更明顯。估計未來十年裡,有 25% 的直腸癌和 10~12% 的大腸癌會在 50 歲以下的族群中發生。在亞洲,近 20 年來的研究也發現早發型腸癌有上升的趨勢,其中男性直腸癌的增加最為明顯。絕大多數早發型大腸直癌患者的致病原因還不清楚,但有許多相關研究正在進行中。

 

台灣的早發型大腸直腸癌現況

 

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近十年來,晚發型大腸直腸癌呈現減少趨勢,可能與國家推行癌症篩檢有關。但是,整體大腸直腸癌發生率仍在逐年上升,這是因為早發型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在近 20 年來不斷上升,與實施癌篩前的晚發型大腸直腸癌情況相似。

 

臨床表現

 

大約有 70% 的早期大腸直腸癌發生在直腸及遠端大腸,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罹患。但是許多原本屬於早期的大腸直腸癌被診斷出來時已經進展到第三或第四期,因為患者常常是在症狀發生後的 7 到 9 個月才被確定診斷。常見的症狀包括解血便、腹脹、腹痛和排便習慣改變,這些症狀也與其主要發生在直腸和遠端大腸相符。由於這些症狀很容易被誤認為一般腸胃症狀,因此我們必須更加注意,並及早就醫檢查。

 

危險因子

 

目前觀察到的危險因子包括食用過多的紅肉、加工肉類、精製穀物、加工糖類、含糖飲料等,肥胖以及久坐的生活型態,過多的西式飲食、抽菸及酗酒等也是危險因子。目前的研究認為以上這些因子間的交互作用可能導致腸道微生物組(Gut microbiome)的改變,使得腸道微生態失調,因而造成慢性發炎,進而造成大腸直腸癌的形成。多攝取蔬菜水果有助於保存抗發炎的腸道微生物。

 

預後

 

早發型大腸直腸癌通常被診斷出來比較遲,預後不好。但研究發現,跟晚發型大腸直腸癌相比,早發型大腸直腸癌病人接受化學治療後存活率相似。所以,早發型大腸直腸癌病人的預後不好可能是因為被診斷到時已經是晚期。

 

如何預防早發型腸癌

 

癌症的早期診斷是最好的治療方式,目前政府針對 50 至 74歲的人群推行糞便潛血檢查,但覆蓋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大腸癌篩檢有多種方法,包括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檢查和乙狀結腸鏡檢查等。其中大腸鏡檢查是最標準的方法,除了篩檢外還可以切除可能轉化為癌症的瘜肉。由於早發型大腸癌的發病率上升,美國建議將大腸癌篩檢開始的年齡提前至 45 歲。雖然提前篩檢的效益和成本仍有爭議,但建議採用個人化的模式,根據家族病史來推薦開始進行大腸癌篩檢的年齡。如果你的一等親中有一個人在 60 歲前被診斷出大腸直腸癌或有較為嚴重的瘜肉,或者有兩個一等親在任何年齡被診斷出這些疾病,則建議你在 40 歲時開始進行大腸鏡檢查,或在一等親診斷年齡的 10 年前開始進行篩查。

 

結語

 

隨著持續上升的早發型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如何早期診斷出癌症並且給予適當的治療,是未來我們更要注意的課題。治療大腸直腸癌最好的方法仍是預防其產生,因此,希望大家不要輕忽腸道症狀,應該及早就醫檢查。同時,由於早發型大腸直腸癌好發於直腸及遠端大腸,如何在治療後繼續維持病人的生活品質,也是我們在發展治療方式時要慎重考慮的。

 

作者介紹:

現職:

林口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

 

專長:

便秘治療

肛門手術

大腸直腸相關腹部手術

腹腔鏡直腸(脫垂) 固定手術、

腹腔內溫熱化療 (HIPEC)

延伸閱讀

AI換水大腸鏡 「挑」出大腸瘜肉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張本篤/嘉義報導 圖:醫師操作換水大腸鏡實況/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大林慈濟醫院腸胃內科發展以AI系統輔助大腸鏡檢查,透過每三個月更新優化模型,至今2年多來已進化至第八代,以利發揮更精準的辨識功能。近期一位來自北部、60歲的張先生,因腸胃不適,透過媒體報導得知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