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預防及治療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由於飲食與生活習慣所致,肝病長久以來就是國人最常罹患的疾病之一,甚至有「國病」之說,所幸拜科技之賜,近10年來,肝細胞癌之治療,不管是手術或非手術治療都有顯著的進步。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腸胃肝膽科洪福枝醫師表示,肝癌是全世界排名第六的癌症,尤其常見於東南亞、中國大陸和日本。在台灣,一年奪走了近一萬兩千條人命,也就是說平均每小時就有一點四人死於肝病。
洪福枝醫師表示,肝癌源之於肝細胞不被控制的異常分裂而形成癌化腫瘤,一般稱為原發性肝癌,又稱為惡性肝腫瘤或肝細胞癌。它的形成與感染B 型、C 型肝炎,酒精性肝炎及黃麴毒素有關,因為進行性的炎症反應導至肝臟損傷變成硬化,而使得其中5~10%的病人最後會罹患肝癌。
洪福枝醫師指出,肝癌的可怕在於早期沒有任何症狀,甚至腫瘤長到五至六公分病人仍無感覺。 有些病人只會覺得上腹部疼痛、沒有胃口、體重減輕、容易疲累或摸到上腹部有腫塊。病人在察覺硬塊和上述不舒服症狀時,到醫院檢查才發現自己已經罹患肝癌。一旦有症狀出現,腫瘤都已經比較大了,或者侵犯到肝臟附近的臟器,大多數已轉為末期。如果未及時治療,存活期通常不會超過半年。肝癌末期病人由於肝臟機能已經降低,出現黃疸、無法發揮合成蛋白質功能,在體內蛋白質缺乏下,導致血管及淋巴管的液體向外滲出,形成腹水,病人從外表看起來有腹部腫脹現象。很少數病人可能因為肝癌位於肝表面時,有時會破裂出血,接近肝表面肝癌腫瘤,因長大破裂出血而出現腹水,病人會突然發生劇烈疼痛,肚子突然脹大起來,以腹部急症來表現,有時候會因內出血過多,導致休克須格外注意。另外,病人由於多數併有肝硬化,有肝門脈高壓,會促使食道靜脈血液經肝臟回流到心臟的血流受阻,使食道靜脈擴張形成靜脈瘤,靜脈瘤再擴張可能會破裂,引起大出血,也容易導致休克、死亡。
洪福枝醫師強調,肝癌固然令人聞之色變,但是它並不像其他癌症一樣產生的莫名其妙,因為絕大多數的肝癌發生於所謂的「高危險群」。例如在台灣百分之九十的肝癌都源自於B 型肝炎或C 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者。由於初期肝癌症狀不明顯,對於高危險群(B 型肝炎或C 型肝炎帶原者、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家族中曾有肝癌的人)必須定期檢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於3 公分」的肝癌大多數是可以有效治療的。如果每個人都能儘早了解自己是否具有肝癌的高危險因子,並建立一套完善的自我防禦機制,要有效地攔截肝癌並非難事。
屬於高危險群的病患可以做的是,儘早了解自己是否帶有肝癌的危險因子:肝癌的危險因子包括了B 型肝炎病毒帶原者、C 型肝炎病毒帶原者、酗酒者、各種原因引起的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以及具有肝癌家族史者。由於肝癌大多發生於二十歲過後,所以每個人最好於二十歲前即開始啟動肝癌的自我防禦體系,檢查自己是否為慢性B 型或C 型肝炎帶原者,以及是否患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二、以臨床上最常使用的工具「超音波」及血清「甲型胎兒球蛋白」作為偵測肝癌的工具:
肝癌患者的肝功能檢查大多數是正常或「輕度異常」,但造成肝功能輕度異常的最常見原因是慢性肝炎及脂肪肝,因此單藉肝功能檢查了解是否有肝癌事不切實際而且容易造成誤判的! 超音波篩檢可以偵測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肝癌,而甲型胎兒球蛋白可偵測約百分之六十的肝癌,二者相輔相乘,是目前篩選肝癌上的尖兵利器。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有腫瘤,不一定就是肝癌也可能是良性腫瘤或其它癌症。為了確定診斷以做進一步治療之依據,其他影像學檢查包括電腦斷層攝影、核磁共振掃描或血管攝影,並配合血清甲種胎兒蛋白檢查、癌胚抗原等癌症標記以鑑別良性或惡性腫瘤,或鑑別原發性與轉移性腫瘤。臨床醫師也可能在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有腫瘤後,視病人情況直接安排肝穿刺細胞學檢查以確定診斷。這樣一系列的檢查,目的在於能夠早期診斷,才能夠早期治療,才可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三、定期檢查,持之以恆:
B型肝炎或C 型肝炎的帶原者以及任何慢性肝炎患者最好至少每半年作一次肝癌篩檢; 肝硬化患者日後發生肝癌的機率高達四分之一,必須每三至四個月作一次檢查;不具高危險因子的人不妨每五年作一次肝功能、B 型肝炎及C 型肝炎、甲型胎兒球蛋白及腹部超音波檢查,以了解是否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已擠身為肝癌的高危險群。肝臟裡面是沒有神經組織的,因此早期肝臟最常見的症狀是「沒有症狀」;如果等到感到全身倦怠、皮膚泛黃或上腹不適再登門求醫,肝癌大多已達7 公分以上,可謂病入膏肓、藥石罔治了! 因此唯有「定期檢查,持之以恆」才能早期得知自己是否已「與癌為鄰」,也才能在「禍起蕭牆」之前,立即予以攔截,並徹底殲滅!
本文為友善連結,旨在提供民眾正確之醫療訊息,若有版權侵犯請來電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