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補養藥的種類及禁忌-方建喨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科)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一、補氣類:適用於氣虛體質者,表現有精神倦怠,四肢乏力,食慾不振,腹脹滿,短氣,少氣(自覺氣不足,而不是呼吸困難),面色淡白,自汗等,補氣藥可以增強人體器官的生理功能和體力,常見補氣藥物如人參、黃耆、山藥、黨參、白朮等。
二、補血類:適用於血虛體質者,表現有面色萎黃,唇舌爪甲淡白,頭昏目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視力減退,閉經等。血虛不僅可以由貧血引起,也可以由某些心病或肝病引起,按中醫”心主血脈”、”肝藏血”的理論,血虛發生與心、肝二臟有密切關係,常見補血藥物如當歸、熟地、何首烏、枸杞、龍眼肉等。
三、助陽類:適用於陽虛體質者,陽虛證其實還細分為腎陽虛、脾陽虛、心陽虛等,但因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氣之根”,所以陽虛證多指腎陽虛而言,其表現狀況為神倦畏寒,四肢不溫,大便溏瀉(尤其黎明前泄瀉,中醫稱五更瀉),腰膝酸軟,遺精、夜尿等。常見藥物如鹿茸、索陽、肉桂、菟絲子、冬蟲夏草、巴脊天、杜仲等。
四、養陰類:適用於陰虛體質者,養陰通常泛指補養肝陰、腎陰、胃陰、肺陰,又稱滋陰或育陰,表現狀況有津液虧耗,面頰紅,口乾咽燥,大便乾燥,潮熱盜汗,少津或乾,皮膚乾燥等。常見藥物如沙參、麥門冬、天門冬、玉竹、石斛、百合、龜板等。
進補禁忌及注意事項
一、中醫有”閉門留寇”的用語,所謂”寇”即是指病邪,尤其是可以引起發炎的感染物。對於病邪未完全驅除的患者,補養藥不宜過早使用,以免反而助長邪勢,如有必要用時,也應有醫師指導藥物使用,以達到扶正驅邪、扶正不助邪的目的,所以照這禁忌而言,感冒發燒時是不適合食用薑母鴨,羊肉爐這類藥膳的。
二、要注意是否有”虛不受補”的現象發生:通常虛弱患者服用補藥後若出現消化不良,腹悶脹的現象,多由於患者腸胃功能不佳,而補益藥偏滋膩,不易消化,服用過多反而增加腸胃道負擔,適得其反。
補養藥的使用,若合時合量,可以增加使用者抗病力及加速身體恢復健康,若使用不當,反而可能加重病情或造成疾病,所以不要迷信補藥,補藥使用要適人適證,以人的狀況調整藥物的使用,而不是一帖藥由老吃到少,身體虛弱者除以補養藥加快康復速度外,也應注意飲食起居及運動,才是恢復健康的正確方式,而非一味依靠藥物。
本文為友善連結,旨在提供民眾正確之醫療訊息,若有版權侵犯請來電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