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直腸癌手術前放化療避免人工肛門

2016-03-23 17:08:35

避免人工肛門的痛苦--談直腸癌手術前放化療

郭綜合醫院 放射腫瘤科 葉怡君醫師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根據96年度國健局癌症登記報告,結直腸癌發生人數已連續三年蟬連國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一位,平均每50分鐘就有一人得到結直腸癌;死亡率排名在男、女性為第三位。因此,結直腸癌是目前國內癌症預防與治療上相當重要的課題。
  結直腸癌目前已知的確定危險因子包括:年紀大於50歲、慢性發炎腸病變、腺瘤性瘜肉、遺傳性瘜肉症狀群、家族有結直腸癌病史;其他可能危險因子則包括高脂肪和多肉類飲食、低纖維食物、菸酒攝取過多等。
  結直腸癌發生機率最高在直腸占43 %,乙狀結腸占25%,兩者合計佔近七成個案。其常見症狀包括大便中帶血或肛門出血、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次數增加、裡急後重、解不乾淨感覺、或便秘腹瀉交替出現)等。
  疑有以上症狀時,應先尋求腸胃內科診治,並安排大腸鏡在內的各式檢查,如大便潛血反應,抽血驗血色素(Hb) 及癌胚抗原指數(CEA) 或胸部X光、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等。經完整的檢驗就可判定癌症臨床分期,安排治療計畫。一般而言,結腸癌(含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癌)局部以手術切除為主,輔以全身性化學治療。乙狀結腸與直腸腫瘤,因位於骨盆腔深部,發現時多已侵犯腸壁外層,光手術仍不足以控制,因此需加上輔助性放化療來降低局部復發率,同時加上全身性化學治療以降低遠端轉移機率。
  已往輔助性放化療是安排在手術後進行,但常伴隨急、慢性腸胃道功能障礙或腸道術協口狹窄的問題,此時放化療的療程治療起來相當辛苦。德國一項大型研究將臨床第二、三期直腸癌患者安排術前或術後放化療、全直腸系膜切除手術及全身性化療。結果兩組病人五年無病存活率均相同,但術前放化療組各項急、慢性副作用均較輕微且五年局部復發率只有6%(術後放化療組13%);同時術前放化療能有效縮小腫瘤,有40%的人改變手術術式,保存了肛門,避免永久性人工肛門帶來的痛苦。之前的經驗也顯示在低位(距肛門口6公分以內)或局部侵犯厲害的直腸癌患者中,先進行手術前放化療,有約二成病友手術時腫瘤已完全消失,近七成機會可改變術式保存人工肛門,跟國外報告治療成果接近。
  案例為57歲男性,有解便疼痛合併大便形狀變小、變細持續兩周以上,病人無癌症家族史,也無大腸瘜肉史,有偶爾吸菸。大腸鏡檢查發現距肛門口3公分處有一潰瘍性腺癌,其他檢查均正常。癌胚抗原指數(CEA)、血色素(Hb) 均在正常範圍內。因腫瘤位置相當低位,外科醫師原判定需安排腹會陰切除術合併永久性人工肛門,病人不願意而轉至本院放射腫瘤科求診。經6周術前放化療,腫瘤與淋巴結明顯縮小,並於療程結束後6周順利進行腸道接合手術,成功保存肛門,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
  結直腸癌的發生率年年攀升,民眾應多加注意自身狀況,小心預防。本院提供年滿50~70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免費大便潛血篩檢;家族中有結直腸癌或腸瘜肉症的家屬亦為罹癌高危險群,建議可自費做篩檢或進行大腸鏡健康檢查。如果檢查出距肛門口<6公分以內或局部厲害的直腸癌患者,可考慮先進行手術前放化療,縮小腫瘤,再進行手術及全身性化療,如此可有4到7成機會避免終身永久性的人工肛門,提升生活品質,同時有良好的無病存活率及更佳的局部控制率

 

本文為友善連結,旨在提供民眾正確之醫療訊息,若有版權侵犯請來電告知。

 

 

延伸閱讀

認識大腸直腸癌

認識大腸直腸癌   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腸胃內科陳立宗醫師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一、背景:    近年來,隨著生活及飲食方式之西方化,台灣之大腸直腸癌逐年增加。根據衛生署癌症登記報告,民國九十四年度初次診斷為大腸直腸癌近960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