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淺談痔瘡的成因

2016-03-23 16:55:17

淺談痔瘡的成因、預防及處理原則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胃腸及一般外科陳欽凡醫師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痔瘡可以分為內痔、外痔及混合痔,具體的位置則是以齒狀線來做區分。齒狀線是位於肛門外緣以上2公分的一個解剖位置名稱。在齒狀線以上形成的是內痔,齒狀線以下的則稱為外痔, 內外痔同時發生者稱為混合痔。

關於痔瘡的確切病因,仍未有定論。目前醫學上主要的理論認為痔瘡是因為肛門內壓力,使得肛門直腸管黏膜下層的靜脈發生擴張及曲張而形成。而造成肛門壓力上升的原因則以長期便秘為最常見。其他與痔瘡形成相關的因子包括常久坐久站或因病長期臥床、缺乏運動、蔬果攝取不足、懷孕的婦女、肥胖以及一些會引起腹內壓經常升高的疾病,例如肝硬化,腹水,腹腔內腫瘤及攝護腺肥大等。

臨床上根據內痔的嚴重程度可分為四級,

第一級內痔:痔瘡未突出肛門口。

第二級內痔:痔瘡有時會脫出肛門口,但會自己縮回。

第三級內痔:痔瘡脫出肛門口後,必須以手指才能將之推回肛門內。

第四級內痔 : 脫出的痔瘡完全無法推回。

臨床上常見的症狀如下 :

1.便血, 包括糞便沾有鮮血,衛生紙上沾血 或馬桶裏有血。此外長期的便血如沒有改善則會造成病人慢性貧血。

2.肛門搔癢或異物感。

3.血栓性外痔則會有劇烈疼痛,部分會合併有表面組織壞死。

檢查時,門診醫師常會請病患保持側臥屈膝的姿勢,先藉著視診及肛門指診以排除其他可疑的病灶,再以肛門鏡進一步確診痔瘡的存在。若是病患合併有其他的症狀,或50歲以上未曾接受大腸檢查,醫師也可以安排大腸鏡檢或鋇劑灌腸攝影以排除大腸直腸病變的可能性。

痔瘡的治療首重改善排便習慣。沒有症狀或偶有出血情形的第一級、第二級內痔和輕微的外痔,可藉著多攝取水分、蔬果、適度運動,配合醫師開立的軟便劑及痔瘡消腫藥物而得到改善。而對於常出現內痔出血或第二級和部分第三級的內痔,可以在門診接受內痔的橡皮帶結紮,利用簡易的器材將橡皮帶套在痔瘡根部使其自然壞死脫落。但此種治療只可用在內痔的情況,而且一次大多只結紮一或二顆痔瘡,以避免病患的過度疼痛。至於更嚴重的情況,如部份的第三級,甚至第四級的痔瘡則需要手術方式來將痔瘡切除。

俗話說的好「預防勝於治療」 , 在這裡列出一些平時生活上必須要注意的地方 , 提供給大家參考。

1.多吃水果蔬菜及其他富含纖維質的食物。

2.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 咖啡、可樂、酒類等飲料應避免食用過量。

3.多補充水份 , 蔬果汁對排便也很有幫助。

4.保持適度的運動。

5.勿時常久站、久坐,必要時可以變換一下體位。

6.控制體重,以減輕下肢的負擔。

7.每天固定排便的時間,避免便秘。也應避免排便時過度施力或每次排便時久坐馬桶的習慣。

最後,希望以上的簡介能帶給大家一些有幫助的觀念,如果您有任何關於痔瘡方面的問題或症狀 ,也歡迎您在門診與醫師討論,我們很樂意為您服務。

本文為友善連結,旨在提供民眾正確之醫療訊息,若有版權侵犯請來電告知。

延伸閱讀

漫談痔瘡(預防與治療)

〝痔〞在必〝除〞漫談痔瘡的預防及治療 作者:臺安醫院外科主治醫師張亞衡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痔瘡是現代社會中一種文明病,不論男性或女性皆很容易在接受一般健康檢查(肛診)被發現。而英文”Hemorrhoid”源自於希臘文,原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