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胃炎-最常見的文明疾病(分類、原因)

2016-03-23 16:49:52

胃炎--最常見的文明疾病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胃腸內科王文明教授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胃炎,顧名思義就是胃黏膜發炎或糜爛出血的現象。是否有發炎,其最後的確定還是要靠病理切片的診斷,所以當醫師向病人說病人有胃炎的時候,我們要看他是從那一個角度來做診斷的,一般在症狀上的表現,有胃炎的人並沒有特定的症狀,上腹部疼痛、肚子餓的時候痛,但吃飽了以後仍然也會痛,而這種痛大都是悶悶的痛,比較少劇烈的疼痛,另外伴隨著有腹脹、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胃腸相關的症狀都有可能是胃炎的現象。胃炎的症狀竟然那樣不特定,所以要真正瞭解需要做內視鏡同時做切片檢查才行。

胃炎的分類依臨床症狀發生的長短、內視鏡的變化、病理組織的特徵,可分為急性胃炎及慢性胃炎,急性胃炎發生的原因有不當的食物、酒精、藥物或化學劑、熱傷害、放射線傷害、細菌、濾過性病毒、黴菌等感染,精神壓力如燙傷、燒傷、大手術、腦部傷害等。腹部的症狀大部份為急性、短期、有的是突然發生。內視鏡的檢查可以發現多發性胃黏膜病灶,包括紅、腫、黏膜脫落、發紅、出血等,甚至嚴重時呈現不規則形深淺不一的潰瘍或糜爛,稱之為急性胃黏膜病變,病理切片可以見到多核形白血球浸潤在胃黏膜內,有時併有黏膜內出血。急性胃炎一般經過治療後,症狀會改善或消失,但有時會轉變成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發生的原因是多因性,有可能是外在性因子,包括酒精、菸、咖啡、藥劑、X光線照射、幽門螺旋桿菌等;或內在性因子,包括胃酸、膽汁、腸液、自體免疫等原因引起。內視鏡的分類上可分為表淺性胃炎、糜爛性胃炎、出血性胃炎、增生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

從病理學上來分類慢性胃炎則需要瞭解其胃黏膜內是否有單核形白血球或淋巴球浸潤,是否仍有多核形白血球,是否發現黏膜有萎縮或是幽門螺旋桿菌存在。目前認為幽螺旋桿菌是導致慢性胃炎的一大主因,但殺菌之後雖然病理上胃炎會改善,臨床症狀有的仍不一定改善,所以對於有胃炎的人是否要殺菌治療,還不是很定論。一般對於胃炎的治療都是非特定的,所以對患有胃炎的人仍以症狀治療為主。

 

本文為友善連結,旨在提供民眾正確之醫療訊息,若有版權侵犯請來電告知。

延伸閱讀

長庚最新研究 揭開胃幽門螺旋桿菌新面紗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邱秉維/桃園報導 圖:病患應避免長期腸胃潰瘍反覆產生(陳聰興醫師提供)   幽門螺旋桿菌是第一個被公認為會致癌的原核生物,全台灣有超過一千萬人體內有這種細菌。除了胃癌之外,約5-10﹪人口在其一生中都曾碰到「消化性潰瘍」,最常見就是十二指腸和胃,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