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淺談焦慮症

2016-03-23 11:47:44

多數病人罹患焦慮症不自知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一般日常生活中,不難碰到以下案例,擔心兒子不讀書、煩惱女兒擦指甲油是交了男朋友;老公工作晚回來怕有外遇,早回來了又擔心飯碗不保;總之就是沒有一件可以令人省心的事。究竟是事情都在煩她,還是她瞎操心呢?醫師表示,過度操心,很可能是罹患焦慮症而不自知。

 羅東聖母醫院臨床心理師王淑惠表示,綜合國際精神疾病手冊中對焦慮症之定義,可概括將焦慮症引起的各種身心症狀分為五大方面,包括(一)生理症狀:呼吸困難、出汗、心悸、發抖、肚子不舒服、肌肉緊張等;(二)情緒症狀:緊張、不安、恐懼、擔心、煩躁、易怒、痛苦感等;(三)認知思考症狀:過度擔心、難集中注意力、腦中一片空白、害怕失去控制、失去現實感等;(四)動作能力症狀:易於激動或坐立難安;(五)行為反應:急躁、過度敏感、逃避行為。而上述症狀會明顯影響到人際、社會或職業功能。而依不同的症狀表現,焦慮症共分為六種,包括恐慌症、畏懼症(懼曠症、特定對象畏懼症、社交畏懼症)、強迫症、廣泛性焦慮疾患、創傷後壓力疾患、急性壓力疾患等不同類型。不同類型的焦慮症有其不同的定義與表現,如游媽媽出現心臟跳得很快、呼吸急促等現象,便是恐慌症的表現;整天過度擔心身邊所有大小事情,便是廣泛性焦慮症的特徵;會不斷重複出現一個念頭、影像或是重複某種行為(如-無法控制的不斷洗手),而這樣的重複思想或行為是控制不住的,我們稱這種情形為強迫症。

 王淑惠指出,造成焦慮症的常見原因有:(1)遺傳;(2)生理激發狀態高,研究指出焦慮症患者的自主神經系統較一般人容易被激發;(3)神經質傾向高、容易緊張擔心的性格的人容易罹患焦慮症;(4)認知偏誤-焦慮症的人容易把事情想的很嚴重或是會認為事情不是黑就是白,沒有轉圜的餘地,這樣的思考模式很容易讓人陷入焦慮的狀態;(5)家庭功能不佳,衝突多、溝通少、家人間過度干涉、問題解決能力差的家庭易造成焦慮症的產生或是惡化;(6)人際關係衝突;(7)過高的生活壓力等等。 

 王淑惠強調,不同類型的焦慮症有不同的治療重點,一是藥物治療,常見以抗鬱劑或抗焦慮劑協助患者焦慮症狀的緩解;二是放鬆訓練,藉由一整套的鬆弛練習,患者學習調整自己的呼吸,放鬆自己的肌肉,以便能緩和並控制生理焦慮的反應;三是認知治療,探討患者過度擔心的想法是否合理,並找出適當的替代性想法;四是行為治療中的洪水法或暴露法,讓患者去經歷他所擔心或害怕的事情,並從中獲得情緒的舒緩與認知的重建;五是社交技巧訓練,與患者一同找出人際衝突的種種原因,並練習新的人際技巧,以增進人際和諧度;六是團體治療。

 王淑惠強調,藉由上述種種我們初步了解到焦慮症的症狀表現有哪些,焦慮症的病因及治療方式。但別忘了「預防重於治療」這句老生常談的口號,面對焦慮症最好的預防與治療方式是「充足的睡眠、適當且持續的運動、經常深呼吸練習放鬆、良好的壓力管理、足夠的人際支持與情緒宣洩」,上述種種說來容易做來難,您做到了多少預防工作呢?若您或身邊親友已出現明顯的焦慮症狀,也別忘了及早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

本文為友善連結,旨在提供民眾正確之醫療訊息,若有版權侵犯請來電告知。

延伸閱讀

想太多、焦慮也是一種病嗎

想太多、焦慮也是一種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一般人認為焦慮症是心理壓力造成。外在的壓力和容易負面思考或完美主義的性格的確和焦慮症相關。但焦慮症也和生理因素相關。生理因素方面主要是遺傳因素及腦內化學物質反應模式有關。 李小姐已被失眠的問題困擾多時,她平時常覺壓力很重,相當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