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麻腫痛起因神經傳導疾病居多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本仁/台北報導
消防隊從燃燒的房舍中救出一位高齡老伯,記者問他「阿伯,大火來了為什麼你不跑」?結果他的回答令人哭笑不得,「我的腳不走怎麼跑」...根據全民健康基金會研究資料指出,人體的神經系統裡,中樞的大腦和脊髓好比是電腦的主機,一路延伸到手腳末端的「末稍神經」,或稱為「周邊神經」,任何動作都是由中樞神經發出指令,周邊神經接收到再執行。同時周邊神經也會負責收集來自外界訊息,包括冷、熱、痛等,回報、傳達到中樞神經,讓大腦做出正確反應,例如感覺熱,可以立即縮手避免燙傷,是人體的「避險」機制。
只是每條神經就像一條長長的電線,如果電線壞了,可能會發生「漏電」、「短路」,不僅無法順利傳達訊息,這時手、腳就會出現麻、痛的症狀,而且疼痛的感受因人而異,有些人覺得像是遭針刺、有些人覺得像是被火燒,以致於寢食難安。
相較於關節痛,外觀可能會出現有紅、腫、熱等現象,神經痛的區域看起來與常人無異,以致於旁人、家屬很難理解,甚至誤以為患者在無病呻吟,所以更需要檢查儀器來協助診斷。
由於大部分的神經都在位於身體的深部,看不見、摸不著,尤其是越靠近軀幹、「電腦主機」的神經,必須依賴「誘發電位神經檢查」,只有身體末端的周邊神經可進行簡單的「神經傳導檢查」。這項檢查是針對位置較為表淺的周邊神經,給予短暫(不到千分之一秒)的電刺激,並記錄患者反應,看看神經是否能正常傳導訊號、研判是那一段神經出了問題,檢查過程約需20到30分鐘。
乍聽到電刺激,有些患者會開始緊張,其實檢查時僅像是瞬間被電到一般,跟一般人手肘突然撞到桌椅時有點像,會感覺到手臂或指尖有點麻麻的,但不會對神經造成傷害,除非是非常敏感的人,不然一般都可忍受。神經傳導檢查的安全性很高,也不會造成已受損的神經症狀加劇,民眾不必過於驚慌。
周邊神經病變可分成兩大類,一類就像前述「電線斷了」,稱為「軸突退化」;另一類就像「電線皮剝落」,稱為「脫髓鞘變化」,二者發生的原因和治療方向有很大差別,因此以神經傳導檢查來區分,對於神經科醫師下一步要採取的策略,極為重要。
最常進行神經傳導檢查的幾條神經,包括上肢的「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以及下肢的「腓神經」、「脛神經」等。由於每一條神經掌管的區域不同,醫師通常會詢問患者的臨床症狀,安排相關神經的檢查。
例如患者常覺得食指、中指無力,常是因為手腕的正中神經被壓迫,引起「腕隧道症候群」。如果懷疑是坐骨神經痛,就會檢查小腿外側的「腓神經」,還有肩頸的神經病變則可能跟通過手背的「橈神經」、以及手肘的「尺神經」等有關。另外,執行神經傳導檢查時,依據病情需要,有必要時,會加作「感覺神經功能檢查」,給予皮膚冷、熱不同溫度的刺激,看看患者的感覺是否有異常。
經過神經傳導檢查,搭配醫師問診結果、以及患者臨床的症狀表現,多半可以找出周邊神經病變的原因。但若要知道神經有無發炎,有無血管病變,就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神經切片」檢查。
神經切片是一項門診手術,會採取局部麻醉,切取位於腳踝的一小段感覺神經,傷口只有幾公分大小。這一段感覺神經在發生周邊神經病變時已被侵犯,對於患者日後的運動、生活沒有影響,被切取的感覺神經,經過一年到數年後會再生,至多有一些麻的感覺,患者也不必擔心,但是「神經切片」對於病因的診斷非常重要。
取出的神經切片,經過特殊的染色處理,可以直接看到神經有沒有發炎、或是血管病變等,提供醫師進一步診斷的寶貴資料。例如有少數人是罕見的「類澱粉神經病變」,因為基因突變導致代謝異常、類澱粉沈積,造成漸進性的四肢無力等廣泛神經退化,透過神經切片就能幫助確診。
神經傳導檢查是檢測有髓鞘的神經,這些稱為「大纖維神經」或是「大直徑神經」。負責傳導冷、熱、痛的神經,因為沒有髓鞘,比較細小,稱為「小纖維神經」或是「小直徑神經」。因為這些神經末梢位於皮膚,對於這些冷、熱、痛神經受傷的「小纖維神經病變」,可以不必作神經切片,改作「小片皮膚切片」的檢查就可以,這是在小腿皮膚局部麻醉下,類似造成皮膚擦傷的小手術,傷口約兩週就復原,但是檢查結果非常有用,可以補「神經傳導檢查」的不足。
因為周邊神經分佈於全身各處,包括皮膚、肌肉、關節等無所不在,因此會引起周邊神經病變的疾病非常多。糖尿病患是最常見的族群,其他全身疾病、感染異常也會影響到周邊神經的功能,包括尿毒症、洗腎患者、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另外有紅斑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乾燥症、僵直性脊椎炎等等自體免疫疾病、急慢性神經根炎等,也會影響到周邊神經。
一般來說,不像中樞神經受傷後難以修復,周邊神經的受損及退化比較有機會復原,但仍要看引發的原因。另外,神經修復時的生長條件也很重要,如果上了年紀、有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等「環境不良」,也會讓神經修復的情形較差。
如果是外傷引起,有機會可以接回,例如壓迫、或是椎間盤突出等,盡早治療疾病,解決神經壓迫問題,有機會可以復原。還有腕隧道症候群的患者,早期以護腕固定,避免過度使用手腕、造成神經過度拉扯等,一旦壓迫越來越嚴重,則可能需要考慮減壓手術。
還有像是急性神經根炎等神經發炎,這類患者因為小感冒、腸胃炎等因素,細菌入侵時產生抗體,但抗體又會回過頭來攻擊自己的神經,造成手腳無力,雖然可能造成危急狀況,但只要去除發炎因子,不僅可以治癒,也能讓神經恢復正常功能。
另外,有些疾病至今醫界仍不清楚機轉、亦沒有藥物可以治療,例如周邊神經病變中最嚴重的「類澱粉神經病變」,僅能請患者盡量維持均衡營養、適時補充可做為神經修復原料的維他命B群。
至於周邊神經病變中最大宗的糖尿病患,只要一感覺手腳麻、痛,及早將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不讓糖尿病情惡化,神經受損仍可逆,但如果沒有好好控制血糖,等到手腳對於冷熱的感覺都變得不敏感時,就可能難以恢復,因此糖尿病患一定要特別注意手指、腳趾是否麻、刺痛,把握早期就醫的良機。
神經傳導檢查雖非一般健檢的常規項目,當民眾發現自己有手麻、腳麻等症狀,可由醫師安排,盡早確診疾病,以獲得適當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