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認識肺結核

2016-03-22 18:46:40

肺結核─人類長久的敵人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結核病存在於人類社會超過數千年,但是一直到西元一八八二年三月二十四日,才由德國的科霍博士(Dr. Robert Koch)才找到它的致病菌「結核桿菌」。而說起「結核病」,相信一定會勾起許多人不少的回憶;防勞郵票、卡介苗、X光車、皮膚測試以及張貼在各個公共場所的「不要隨地吐痰」等等……。由於其主要途逕是經由飛沫傳染,因此出入公共場所尤其是封閉式環境,如公共交通工具時,最好載上口罩。

  其實,結核病危害人類的歷史非常的久遠,根據人骨的紀錄,西元前數千年已有結核病的受害者,而歷史上亦有許多有名的人亦深受結核病感染所苦;例如鋼琴家蕭邦、英詩人雪萊、「金銀島」的作者史蒂文生、亂世佳人女主角費雯麗等等、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更是將肺結核病人的症狀描繪的栩栩如生。

  隨著防治工作的努力、治療藥物的進步、人類營養狀況的改善等,結核病這個曾被稱為白色瘟疫(white plague)的疾病已不再是無藥可治的疾病,也受到相當有效的控制,臺灣的結核病死亡率由民國四十六年的每十萬人口91.6人降至每十萬人口6.9人左右;亦從十大死因第三位掉落至十大死因之外。但是,近幾年結核病發生率及死亡率下降趨緩,甚至有復燃的趨勢,此與社會環境的改變有密切的關係;如人口老化(資料顯示五十歲以上發生率增加)、住宅環境擁擠及密閉空間增加,尤其是愛滋病的流行(病患免疫系統功能受到毀損,使蟄伏性結核病轉為臨床疾病)。此外,抗藥性菌株的流行亦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所以,在歐、美國家發現年輕病例有逐漸增加的趨勢,臺灣臨床醫師日常診療的經驗,結核病患者似乎也沒有減少,尤其去(89)年結核病又成為臺灣男性十大死因之一,顯示結核病並未完全控制,反而有反撲之勢,不可輕忽。

而結核病例中,有百分之八十五是肺結核病患,主要是經由飛沫傳染,當開放性的結核病人咳嗽或打噴嚏時,含有結核菌的細小飛沫被排出到空氣中,當正常人吸入含菌的飛沫後,細菌便在肺的深部繁殖,使肺部受到結核感染。常和開放性的肺結核病人密切接觸,最容易受到感染。因此,開放性結核病人打噴嚏或咳嗽的時候,應該用手帕掩蓋口、鼻,病人居住的地方應該空氣流通、陽光充足,盡量減少空氣中結核菌的密度,就能夠減少傳染的機會。感染結核菌後並不一定會發病,即使發病也不會立即有症狀,大部分受到結核菌感染的人,由於身體有足夠的抵抗力,則會痊癒,而一生都不會發病。但有少部份受到感染的人,在身體健康較不好,抵抗力欠佳的情況下,潛伏於體內的結核菌則有可能會活動繁殖而使感染者發病。

過去,結核病被認為是屬於貧窮階級或屬於社會角落的疾病,而得到該病者也多害怕受到排擠,因而隱瞞病情或不願意跟外界接觸。因此,長期以來,結核病受到大家有意無意的漠視,所以它對我們既熟悉又陌生。其實,隨著人與人間的密切接觸、密閉空間的增加,每個階級、每個年齡層,都有受到感染的機會。而早期的肺結核病人沒有什麼症狀,也不會不舒服,所以很容易忽略而延誤病情,如果有長期咳嗽不癒、吐痰、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夜間盜汗等症狀,可能是中度或重度肺結核了。因此,定期檢查非常重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是控制結核病的不二法門。

                                      本文為善意之衛教提醒,若有侵犯版權請來信告知


延伸閱讀

肺結節手術發見肺結核 自我評估篩檢看這裡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圖:肺結核七分篩檢法,得分7分以上宜盡早就醫檢查。 沒有慢性咳嗽、多痰、胸痛等症狀卻因肺結節手術確診罹患肺結核!臺中慈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倪永倫治療非典型的肺結核病人,認為是少數個案,但仍在世界肺結核病日前,呼籲大眾注意自己的免疫力,避免結核菌趁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