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李安娜/香港報導
圖:白斑症和乾癬屬於免疫疾病/劉顏銘、胡惠福醫師製圖
白蝕(斑)症(Vitiligo)與銀屑病(乾癬)(Psoriasis)均為慢性自體免疫疾病,不僅對患者帶來生理上的不適,更因外觀有異於常人而造成患者面臨巨大的心理與社交壓力。估計白蝕症與銀屑病分別影響本港約0.5%至 1%及 0.3%人口,惟政府數據顯示,衞生署轄下 9 間皮膚科診所(下稱政府皮膚科)只有少於 9 名皮膚科專科醫生,不少皮膚病新症患者長期苦候求診,最長須等接近 3 年。患者遲遲未能獲得所需治療,不僅導致病情惡化,更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質素及情緒健康。
白蝕症與自身免疫有關
香港皮膚科專科劉顏銘醫生指出,白蝕症的特徵是皮膚局部色素細胞(黑色素細胞)受損或被破壞,導致皮膚出現不規則的白色斑塊。這種疾病全球發病率約 0.5%至 1%,估計香港約有 35,000 至70,000 名患者。
該病成因複雜,涉及遺傳、環境和自身免疫等多重因素。「最核心的成因,是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並破壞自身的黑色素細胞;環境因素如壓力、曬傷或皮膚創傷也可能誘發或加重病情。」白蝕症對患者的影響不僅限於外觀。劉顏銘醫生強調,身上的白斑令患者經常面臨嚴重的心理困擾,包括焦慮、抑鬱、自卑,甚至可能導致社交孤立。
近年白蝕症的治療取得新進展,蘆可替尼(Ruxolitinib)乳膏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首款 JAK 抑制劑外用藥膏,用於治療 12 歲以上非分節型白斑患者,並在臨床研究中證實有顯著的復色效果,尤其是在面部和頸部等外露部位,於 2024 年 11 月在香港衞生署註冊及使用。劉顏銘醫生解釋,JAK 抑制劑能針對性阻斷導致黑色素細胞破壞的細胞信號通路,從而恢復色素。
免疫系統異常反應引致銀屑病
皮膚科專科胡惠福醫生接著講解另一種皮膚病——銀屑病(台灣稱為「乾癬」)。胡醫生指出,銀屑病是一種慢性兼復發性的炎症性皮膚病,發生與遺傳、環境因素及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有關,其特徵是皮膚細胞過度增生,導致皮膚表面出現紅色斑塊,覆蓋著銀白色鱗屑,令患者感到瘙癢、疼痛和皮膚脫屑,估計香港有超過 20,000 名患者。
胡惠福醫生特別強調,延遲治療對銀屑病患者會造成嚴重影響。「延遲治療可能導致病情惡化,治療難度和複雜性增加,或需要更強效藥物和更長的治療時間。
生物製劑有效治銀屑病
近年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為中重度銀屑病患者,帶來了革命性的治療選擇,包括生物製劑 -IL-17、IL-23、TNF-α 及 TYK2 抑制劑等等。IL-17 和 IL-23抑制劑是現時比較普遍使用的方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與生活品質。惟這些新型藥物在公營醫療系統中的可及性仍然有限。
漫長輪候源於人手短缺
白蝕症病人組織告白會代表陳均頤指出,香港衞生署轄下僅設有 9 間政府皮膚科診所,而公立醫院亦只有 2 間專科門診提供服務,資源有限卻要應對龐大的患者群體。香港每 10 萬人口中僅有約 0.27 位皮膚科醫生為他們服務,相比其他亞洲地區,如台灣(約 4.24 位)、內地(約2.11 位)和日本(約 5.55 位),香港的比例顯著低得多。新症患者的輪候時間最長可達 2 年 8 個月。
社區藥房藥物援助計劃補不足
香港藥學服務基金「配安心藥房」是其中一間提供藥物援助的非營利社區藥房。余卓禮藥劑師表示,最近基金推出了不同的銀屑病生物製劑援助計劃,為患者提供更多選擇。但其覆蓋範圍和資源仍然有限,無法惠及所有有需要的基層患者,呼籲政府加快將更多新型、有效的皮膚病藥物納入公營醫療系統的藥物名冊。
加快改革皮膚科服務
病人組織告白會代表陳均頤與銀屑護關會代表吳明輝共同指出,政府長期以來對皮膚科的忽視,導致輪候時間超長、皮膚科醫生人手不足且流失嚴重。兩位代表藉此機會,強烈呼籲政府盡快檢視並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行改革,包括:
1. 增加皮膚科專科醫生的培訓與挽留,從根本上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
2. 加快改革醫管局及衞生署的分工,盡快將皮膚科服務改由醫管局管理,以令資源配置更有效率,提升服務質量;
3. 加快新型藥物如 JAK 抑制劑、生物製劑納入公營醫療系統,調低新型藥物用藥門檻,確保患者能獲得最有效的治療;
4. 促進及增加「公私營」合作,分流醫療資源,藉此減輕公立醫療系統的壓力;
5. 加強對公眾人士及患者的疾病教育,減少誤會及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