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與死神拔河 北慈戰力統合成效佳

2024-06-20 08:48:00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邊建元/新北報導

圖:台北慈濟醫院團隊透過醫囑的準確執行以及跨團隊的迅速對接,大大提升OHCA患者整體存活率,並降低併發症與後遺症的發生/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53歲的楊先生為業餘棒球隊的投手,平常假日都會與球隊一同練習,身體狀況良好。一個月前,楊先生在球場上比賽時突然倒地昏厥,失去生命徵象,隊友隨即通報119並施行CPR心肺復甦術,台北慈濟醫院也第一時間啟動「ECPR體外心肺復甦」流程,急診緊急施救並照會心臟血管外科徐展陽醫師,接續為楊先生裝置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同時知會心導管室及加護病房等候處置,縮短搶救時間。最後楊先生被診斷為急性心因性休克,在心導管室置放主動脈支架後,送往加護病房觀察,兩天後順利移除葉克膜,並於三個禮拜後平安出院。
 

葉克膜(ECMO)是一種體外循環心肺支持系統,主要用來替代部分心肺作用,支持患者度過最危急的病程。然而葉克膜並非永久性裝置,一般最多使用二至三週,且其為體外儀器,裝置期間患者可能會出現下肢缺血、全身氣孔出血與細菌感染,發生率隨裝置時間而提升,進而引發敗血症甚至死亡。徐展陽醫師說明:「葉克膜是從腹部與大腿間股靜脈引出後再引入頸內動脈,可能造成下肢血流不足導致缺血,可透過遠端灌流導管將部分血流引至下肢,避免缺血可能。此外,由於裝置期間會使用抗凝血劑避免導出血液凝固,但使用後可能會發生體內出血,此時便需要停止抗凝血劑使用並輔以抗生素治療。」
 

由於會有上述併發症發生的可能,盡早移除葉克膜是醫療團隊最主要的目標。因此在加護病房期間,將由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召集專業醫療團隊,成員包括加護病房主治醫師、心臟血管科醫師、護理師、體外循環師,分別負責藥物調整、心臟超音波檢查、腳踝脈搏測量與理學檢查以及葉克膜降轉測試,團隊每日同步所有資訊,由心臟血管外科醫師確認是否能夠移除葉克膜。加護病房曾珮瑜護理長提到:「ECPR患者的治療需要團隊的完整協作,尤其在加護病房期間的照護,足以影響患者預後情形,台北慈濟醫院團隊透過醫囑的準確執行以及跨團隊的迅速對接,大大提升OHCA患者整體存活率,並降低併發症與後遺症的發生。」
 

以台北慈濟醫院為例,當接獲有院外猝死個案時,急診除了立即照會心臟血管外科,也會同步知會心導管室、加護病房等後線單位,該單位醫護人員會立刻至前一單位等候並對接後續處置,以此縮短患者搶救時間。徐展陽醫師進一步指出:「台北慈濟醫院的OHCA作業流程迅速精準,目前平均目擊倒地至完成裝機時間為16分鐘,平均整體治療完成時間也落在半小時內,使多數患者的預後狀況良好。」
 

根據國際體外維生組織(ELSO)統計,ECPR病人存活機率為27%,而台北慈濟醫院自2018年迄今,共搶救數例院外猝死個案,病人存活機率與國際相當,其中更有九成患者可以清醒出院,能自理生活且無後遺症,成績斐然。徐展陽醫師表示,未來除了朝縮短流程作業時間邁進外,也會持續強化各醫療單位的默契連結,達到有效治療、優質預後的目標。

延伸閱讀

13歲少女猛爆性心肌炎 最年輕病例裝「微型心臟幫浦」續命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圖:心臟血管外科吳佳穎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一名13歲劉姓少女於考試前夕覺得心悸、胸悶、呼吸困難長達兩天,他院治療後仍未好轉,送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已是休克狀態,經急診醫師診斷為猛爆性心肌炎而使用葉克膜急救,但因末端血液循環不佳,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