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任黃書群
心臟衰竭是高盛行率及高復發率兼具的疾病,且盛行率在台灣隨著人口老化逐年上升。心臟衰竭病人最明顯的症狀就是稍微運動就喘、常常感到疲累,導致日常生活的活動受到限制。心臟復健是一套多面向的病人照護方式,包括運動、戒菸、飲食調整、壓力應對策略等。因此,心臟復健有賴多團隊合作,提供高品質的醫療。各種介入方法之中,運動的效益尤其明顯,其好處是多方面的。
心臟復健可以分為住院期、門診期和維持期。住院期的復健,除了執行胸腔物理治療減少肺部併發症之外,也提供適當的活動,減少因臥床產生的合併症、降低焦慮及提供合宜衛教,為患者出院做準備。住院期在安全的前提下,執行早期下床活動,已有明確的實證研究證明可以縮短住院天數,減少久臥帶來的心肺功能和肌力退化,甚至重症、多發性神經病變和肌病變等發生率也會降低。
門診期的復健是指出院後數個月的時間之內,此時生理狀況相對穩定,可逐步提高運動強度,依過負荷的原理,提升心肺耐力。研究顯示,以穩定心臟衰竭的病人而言,大約 3 個月內36 次,每次 30~50 分鐘的中度有氧強度訓練可有效提高心肺耐力。高強度間歇訓練對於強化心臟的效果尤佳。
已經有大量高等級的研究證據顯示,結構化的運動,除了改善肌力和心肺耐力,也可以改善三高 ( 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 ) 與肥胖,還能促進正面的情緒,減少全身的慢性發炎,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減少跌倒風險,降低得到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對於心臟衰竭病友來說,可以抑制心臟重塑、增加左心室收縮率,減低周邊血管阻力,改善生活品質,減少再住院率。
因此,運動即是藥,而且還是有多重效用的混合藥物。但也像藥一樣,應該有適當的劑量,運動治療的劑量太少無效,訓練過度引起全身發炎,反而會退步。實施心臟衰竭的復健運動之前先進行全人的評估,包括心肺、骨骼肌肉和意識狀況,是否存在運動禁忌症等,再進行心肺運動測試給予風險分級,根據病人條件、動機和家人支持系統,討論適合的運動復健方案,轉介治療師執行,再定期回診檢討訓練進展是否順利。
到院訓練時,會由有經驗的治療師指導,並且有一套完整的設備作全程監控,包括心跳、血壓、心電圖、血氧飽和度和自覺用力係數,以確保安全。每回的復健內容包括熱身、阻力訓練、有氧訓練和緩和。此外,大型研究已經明確顯示,運動復健在適當的評估和安全監測下是很安全的,病友們如果擔心安全而不運動,其實更危險。
訓練期結束之後進入維持期,主要涉及生活型態的調整,以確保訓練的成果,宜每半年到一年回復健科門診追蹤,評估心肺適能是否保持良好。
因此,運動復健對於心臟衰竭病人來說,是治病的利器,請病友們善加利用,享受更好的生活。
作者介紹─
現職:長庚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專長:心肺及神經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