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係金A!機器人助力 中風復健再升級

2020-11-20 15:15:26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邱秉維/桃園報導

圖:中風病人穿戴機械手,左右手協同操作,可進一步提升復健療效。

在全球極力發展「科技復健」的趨勢下,以往中風後手功能的恢復特別緩慢的情況有了解決良方。長庚醫院機器人復健中心導入「鏡像手復健機器人」,中風病人只需穿戴機械手,左右手協同操作,即可抓取物品,感受物品的材質與重量。長庚醫師表示,建立這種有感受的治療情境,對病人的大腦神經活化非常有幫助,能進一步提升復健的療效。

 

桃園長庚紀念醫院楊政達院長表示,長庚醫院在機器人復健的領先地位,正式成立「機器人復健治療中心」,做為國內復健機器人服務、研究、開發的重鎮。引進多項先進的復健儀器,其中這套「鏡像手復健機器人」,是由復健部裴育晟部長、陳柏旭副部長及張韡瀚醫師與職能治療團隊共同研發的新技術,已發表在2020年5月的國際期刊「可視化實驗研究(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

 

52歲簡女士,中風半邊癱瘓,造成左手臂無力、肩膀抬不高、手指頭無法完全打開,靠著機器手的幫助,簡女士能夠開始自己用左手抓放物品,這是平常比較難做到的動作。而在每天一次的療程搭配職能治療持續一個月後,簡女士自覺左手進步很多,肩膀力氣變得比較大也比較能抬高,手指頭可以完全打開而且比較靈活,甚至可以獨立使用左手拿放東西,不再那麼費力。

 

桃園長庚醫院職能治療組謝佳汝組長指出,機器人導入復健,並非單純把設備放到治療場域給病人操作就可以,職能治療師必須依照臨床經驗,包含要病人抓取的物品、形狀、位置及配重,以及需給與病人的協助及指令。

 

長庚醫院這套鏡像手復健機器人,不只能應用在中風病人,還可以協助脊椎損傷、脊髓炎等神經疾病所造成的手功能受損。裴育晟主任說,為進一步制訂出更有效的訓練方案,長庚醫院也展開隨機對照試驗,期盼未來能為病人發展出更有效的療法。

 

台灣目前約有15-20萬中風病患,約以每年3萬名持續增加中,患者可能出現半邊身體麻木、癱瘓或嘴角歪斜、說話不清楚、視野缺損、遲緩及走路搖晃等情形;裴育晟部長提醒,中風後的半年到一年是黃金期,復健治療相當重要,超過一年恢復就較少且較不明顯,因此家屬最好能協助病患堅持定期復健治療,以提升未來的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感染原因百千種 分子診斷快速找出病源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邱秉維/新竹報導 圖:新竹臺大分院小兒部感染科陳文發醫師。 3歲男童小聰,剛上幼兒園不久,因發燒及連續咳嗽3天,小聰血氧濃度開始變差,轉入加護病房照顧,醫師診斷小聰罹患肺炎。因兒童無法吐痰,痰液培養的收集困難,無法立即確定是何種細菌或病毒感染,給予廣效性抗生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