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愛貓族福音 中研院發現冠狀病毒感染關鍵

2020-01-16 11:13:30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台北報導

圖:棘狀蛋白表面所覆蓋的醣衣原子分子構型一一重現,形成迷彩糖衣/中研院提供

貓咪如果發燒、食慾不振、腹部膨脹,可能感染無藥可醫、高致死率的貓傳染性腹膜炎(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FIP)。目前FIP診斷困難而缺乏有效的治療及預防方法,中研院結合臺大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冠狀病毒更細微的分子結構及致病過程,有助未來疫苗設計與檢測,以及開發相關醫療方法,解決愛貓族長久以來的棘手問題。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徐尚德副研究員與臺灣大學分子暨比較病理生物學研究所張惠雯副教授跨領域合作把引起FIP的冠狀病毒看得更仔細了!

研究單位發現,較為人所知的冠狀病毒疾病如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及中東呼吸道症候群(MERS),由於冠狀病毒表面棘狀蛋白的突變造成分子細微的改變,從原本的宿主果子貍及駱駝演變到感染人類。再者,如同鑰匙開鎖,冠狀病毒透過表面的棘狀蛋白辨識出宿主細胞表面受器分子的立體結構,進而感染。因此,若能了解病毒棘狀蛋白的更細微構造,將有助於解開病毒與宿主細胞結合過程與方法的秘密。

結合病毒學、結構生物學、生物化學等跨領域知識,徐尚德副研究員、張惠雯副教授、與中研院邱繼輝特聘研究員、臺大張晏禎助理教授透過質譜分析技術鑑定棘狀蛋白表面的轉譯後修飾醣化構造,並結合分子模擬計算,以及冷凍電子顯微鏡單分子結構重建分析方法,鉅細靡遺地將棘狀蛋白表面所覆蓋的醣衣原子分子構型一一重現,形成迷彩糖衣。

研究團隊成功建立高解析度的第一型貓傳染性腹膜炎病毒表面的「棘狀蛋白分子模型」,徐尚德表示:「此模型提供了FIP致病機轉更細微的分子層面認知,並發現病毒如何與宿主細胞結合、致病的新機轉,有助開發疫苗及治療藥物」。

研究也進一步發現,FIP的模型結構與SARS和MERS等冠狀病毒的棘狀蛋白分子構型截然不同。未來若透過生物資訊比對同源病毒的基因序列以及表面棘狀蛋白分子結構,亦可獲得更多資訊以預測冠狀病毒與宿主細胞結合的特殊分子結構域。此研究建立的研究方法也將套用在其他冠狀病毒分子結構與功能關係等相關研究,預期對社會經濟與國民健康醫療有重要貢獻。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