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黏膜下剝離術 早期胃、腸、食道癌無手術傷口

2016-08-15 12:35:43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嘉義報導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資料顯示,104年國人十大癌症排行中,腸、胃及食道癌分別排名第1、8、10位 。而癌症早期發現的治癒率與中晚期治癒率仍有著天壤之別,上述三種癌症早期癌均有著相同特性,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對於上述癌症之器官保留有著極佳效果。

癌症或是大型癌前病灶治療效果仍以能夠完整切除病灶為優先,過去多採用外科開刀的方式將食道、胃或大腸整段或部分除,然目前針對以上病灶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也能達到完整治療的目的。

然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要成功治療腫瘤必須有其必要之條件,第一就是以癌前或是早期癌為佳,只要不蔓延至其他器官,與外科手用效果相當,且其相較於化療和放療,不論是副作用或後遺症以至癒後,都有較好的效果。

然而在要求較佳的手術治療下,癌症必須是早期發現才能有此效果。尤其是腸、胃、食道癌三種癌症,早期病癥因為都是在管道或器官表面黏膜,處理方式雖然必須更加小心及煩瑣,但是只要醫師技巧成熟,癒後情形會更令人滿意。

嘉義基督教醫院近年來已經成功執行近百例「黏膜下剝離術」,幫助早期腸、胃、食道癌患者擺脫癌症威脅,是雲嘉南地區執行相關手術案例較多的醫療院所之一。

嘉基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周莒光表示,黏膜剝離術早在日本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其最大優點是可以保留器官,維持患者正常的生活功能。

周莒光說,早期(0到1期)的腸、胃與食道癌,腫瘤大都仍依附在腸胃道的表層黏膜仍未深入肌肉層或是轉移至其他器官,以往手術不論期別,為求手術效果能將腫瘤徹底移除,大多會採取「整段切除」的方式處理。雖然這是效果最好的,但是也造成了器官的損傷。例如早期食道癌一旦切除部份食道,胃的位置會往上提,不但會造成胸腔器官受到擠壓,病人隨便吃點東西就感覺飽了,食慾受到影響的情況下,就是體重減輕、體力下降,生活品質也跟著下降。如果是食道切除,患者會有吞嚥困難的問題,腸道切除則可能必須留下造口,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國內執行黏膜下剝離術,最先是從北部教學醫院傳下來,包括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李章銘醫師亦是食道癌黏膜下剝離手術專家。之前在台大醫院任職的周莒光,於台大服務期間,師事肝膽腸胃專家的邱瀚模醫師,並奉派至日本學習該項手術,回國後在台大擔任主治醫師,後因搬回南部居住才轉至嘉基肝膽腸胃科服務 。

周莒光指出,黏膜下剝離術的執行方式,是由器官本身的出入口,例如食道癌與胃癌是從口腔,大腸癌則是由肛門,以直徑約1公分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專用的手用內視鏡到達患部後,再經由內視鏡工作管道伸出相關器械進行手術。手術過程會先注射液體將黏膜層與肌肉層分開,再透過專用刀具直接將依附於腸道表面黏膜上的腫瘤刮除。口說雖然容易,但是黏膜下剝離術執行時,技術成分仍然非常重要,一檯手術可能需要1、2百動作才能把病灶切割下來,務求將黏膜上的腫瘤刮乾淨,才不會造成日後腫瘤再度生長的危險。

周莒光強調,黏膜下剝離術能夠移除的腫瘤並沒有大小的限制,嘉基曾經以這項手術,移除過面積達9公分的大型原位癌。手術完全沒有傷口,年輕的病患接受黏膜剝離手術後當天就可以下床,腸癌患者即可進食,恢復快者甚至隔天要出院也可以,食道與胃癌患者則會建議留院觀察1到2天,也就可以順利出院。前題仍是必須早期的原位癌才能如此輕鬆治療,由此也更加顯示出,癌症早期發現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

內視鏡治療下之食道黏膜移植—食道癌患者福音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台北報導 圖:台灣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醫學會榮譽理事長、台大胸腔外科醫師李章銘教授。 食道癌患者近年呈現上揚趨勢,由於食道本身沒有感覺,除了做胃鏡時可能會「順便」發現之外,一般都是中晚期才被診斷出來,屆時除了手術切除食道,採取內視鏡局部治療的可能性幾乎等於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