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胃酸會造成什麼胃腸疾病

2016-03-23 16:54:25

多了不行、少了要命  如何控制胃酸?

長庚紀念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陳邦基醫師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胃酸之所以為胃酸,因為它的酸性真的很強。一般而言,胃液的分泌量每天1~3公升,胃液中的胃酸PH值為至2.0, 具有很強的殺菌功能,也能增加胃蛋白活性,消化蛋白質;胃酸則由黏膜的壁細胞分泌,空腹時基礎分泌量為每 小時30~100cc,經食物、神經、乙型組織胺、胃泌激素刺 激後之最高分泌量達每小時80~200cc。胃酸分泌在入睡後幾小時達最高峰,清晨醒來前最低。

  長期過量的胃酸跑到本來不該存在的地方,如食道,則產生胃食道逆流性疾病,甚至巴瑞特氏食道,易進行惡化成食道腺癌,在歐美人士尤然。

  胃泌激素可刺激胃酸分泌,胃酸進入小腸後,可刺激胰液、膽汁及小腸液的分泌,也可促進鈣與鐵的吸收,胃液中的內在因子與維生素B12的合 成有關。

  而胃液中的黏液則可保護胃黏膜不受胃酸傷害。胃液胃酸中的氫離子濃度是血管中血液的三百萬倍,胃上皮黏膜組織之 能不受胃酸及胃蛋白破壞侵蝕,而保持黏膜的完整,端賴所謂的「胃黏膜障壁」保護。胃黏膜的攻擊(破壞)因子包括胃酸、胃蛋白、膽酸、缺氧、缺血、壓 力、幽門桿菌、消炎止痛藥物、菸酒、胡椒、咖啡因等刺激物;防禦(保護)因子包括黏液、重碳酸鹽分泌、細胞再生、血管新生、黏膜血 流、前列腺素合成等,兩者保持在一個平衡(天平)狀態,如果失衡, 如破壞因子增強,或保護因子減弱,則易導致黏膜的自體消化,產生糜 爛或潰瘍。 與胃酸關係密切的胃腸疾病 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合稱的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性疾病,以及部分功 能性消化不良。

談到消化性潰瘍,近年來人口老化,服用消炎止痛藥來減輕關節炎神經痛者大增,藥物引致潰瘍的例子受到重視。事實上不論是哪一種原因造成的潰瘍,胃酸還是扮演著元兇的角色。除了潰瘍,胃食道逆流性疾病與胃酸更是關係密切。消化性潰瘍大部分病例可以在2至4個月內癒合,若搭配抗生素來治療幽門桿菌時,大部分病例在1至2星期可除菌成功。唯有胃食道逆流性疾病雖可在數天內將反酸,燒心的症狀改善,但在較嚴重病例,則往往可治標而難治本,即「看似好了,卻沒斷根」,大部分仍須長期仰賴質子幫浦抑制劑,為最強的胃酸分泌抑制劑,往往易衍生長期服藥的副作用疑慮,幸好國人因體質不同,用量較低,相對也較安全。除了胃酸過多會產生疾病,少數病例因胃酸過少,也可能出現慢性(萎 縮)胃炎、胃內細菌容易繁殖、胃蛋白原不被激活,影響蛋白質消化;泌激素不能被反饋式抑制分泌,以致血清中量上升、不能促進膽、胰、 腸液分泌,易腹脹、腹瀉,也不能促進小腸對鈣、鐵的吸收等。胃酸是生理作用所不可或缺的,但是一旦分泌過多,加上某些破壞因子 的加成作用,則易導致潰瘍。胃酸相關的胃腸疾病,雖不像惡性腫瘤那 樣嚴重,但通常是會造成病人生活上的困擾及痛苦,在臨床治療上仍是 一門重要的課題。

 

本文為友善連結,旨在提供民眾正確之醫療訊息,若有版權侵犯請來電告知。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