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圖:中醫大兒醫兒童心臟科團隊在術前及術中進行支架放置模擬演練,並多次討論手術細節,預先排除可能遇到的挑戰與風險。(圖中由左至右:中醫大兒醫兒童心臟科戴以信醫師、彭義欽醫師、徐宗正醫師/中醫大附醫提供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近日成功完成東亞首例「靜脈竇心房中膈缺損合併肺靜脈回流異常之覆膜支架矯正術」,為一名罹患肺高壓與心律不整的56歲陳女士,同步封堵靜脈竇型心房中膈缺損,並矯正肺靜脈回流異常。該手術結合3D列印技術與體外支架模擬,為患者量身打造手術計畫,根據現有文獻,此為台灣首例、亦為東亞(中國、台灣、日本、南韓)首度成功以覆膜支架完成靜脈竇心房中膈缺損封堵術合併肺靜脈回流異常矯正術的心導管治療案例。
陳女士原至中醫大附醫肺動脈高壓及肺血管疾病中心王國陽主任門診就醫,陳女士因合併肺纖維化,無法接受全身麻醉,若採傳統開心手術,風險極高。後轉介至中醫大兒醫進行心導管治療,由中醫大兒醫兒童心臟科戴以信醫師表示,兒童心臟科不僅治療兒童心臟病,也專責處理先天性心臟病;即使是成人,若涉及先天性心臟問題,也常需轉診至兒童醫院處理。
針對陳女士病情,戴以信醫師說明,「靜脈竇心房中膈缺損」常伴隨部分肺靜脈回流異常,台灣兒童心臟界常用的「心房中膈關閉器」無法同時處理這兩項結構異常。此次手術採用覆膜支架建立新通道,引導異常回流之肺靜脈正確引流至左心房,並非單純封堵缺損。根據國外文獻,此術式在臨床經驗及技術成熟度大幅提升,中醫大兒醫團隊得以縝密規劃,為陳女士量身打造手術方案,成功克服挑戰。
中醫大兒醫兒童心臟科徐宗正主任指出,術前透過1:1的3D列印製作心臟與肺靜脈的模型,並於體外模擬支架放置以驗證手術可行性。手術中持續以血管攝影和壓力監控,確認心房中膈缺損的覆蓋完整、右上肺靜脈的血流導向及肺靜脈未出現顯著壓力變化,在多次評估與準備後,進行支架置放,最終成功完成手術。術後追蹤顯示,陳女士肺動脈收縮壓從80 mmHg降至50 mmHg,臨床症狀明顯改善。
戴以信醫師補充,陳女士因高麻醉風險無法接受經食道心臟超音波(需全身麻醉)檢查,且無力自費負擔「心臟內超音波」,醫療團隊在缺乏即時超音波影像監測下完成高難度手術,為國際首見。此次成功案例展現中醫大兒醫在高難度先天結構性心臟病治療上的專業、創新及整合力。從術前精準評估、3D列印模擬、手術策略規劃,到術中細膩操作與術後追蹤觀察,醫療團隊展現出高度整合與精準執行力,不僅創下東亞首例「靜脈竇心房中膈缺損合併肺靜脈回流異常之覆膜支架矯正術」的心導管手術,更為台灣高階微創心導管治療立下嶄新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