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邱秉維/桃園報導
圖:襁褓方式會影響嬰兒髖關節發育/長庚醫院提供
襁褓寶寶的方式不可大意,以免增加寶寶未來髖關節脫臼手術的機率!根據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骨科最新研究發現,嬰兒出生到四個月是髖關節的快速發育期,這段期間若大腿被拘限在伸直或靠攏的姿勢,會妨礙發育導致脫臼,這種狀況又以冬天最常見。因此冬天出生的嬰兒髖關節脫臼手術發生率,要比夏天出生的嬰兒高出兩倍。
這項研究是由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骨科主任張嘉獻醫師、台北長庚醫院骨科助理教授李偉群醫師與台北醫學大學台灣考科藍中心教授郭耿南共同完成,成果並已發表在骨科頂級期刊「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近二十年來,台灣由於兒童保健政策以及父母對於新生兒篩檢的重視,髖關節發育不良大多經早期診斷、吊帶治療而恢復正常,因晚期診斷、脫臼而需要手術治療的發生率已逐年減少,從2000年出生嬰兒有0.6/1000的手術率,到2010年的出生嬰兒手術率已改善到0.3/1000,降低了50%,成效卓著。
然而長庚醫院根據健保資料庫的世代研究發現,在蒐集的1,296筆脫臼手術資料中,每年冬天(11-2月)出生的嬰兒是較容易發生髖關節脫臼需要手術治療的族群,其中以12月及1月出生的嬰兒有最高的風險,超過0.7/1000;相對的,夏天6月及7月出生的嬰兒手術發生率最低,不到0.3/1000。
為什麼冬天出生的嬰兒有較高的罹病率呢?張嘉獻主任認為,嬰兒出生到四個月是髖關節的快速發育期,這段期間若大腿被拘限在伸直或靠攏的姿勢,會妨礙發育導致脫臼,而大腿彎曲外展的姿勢,在肌肉出力時會將股骨推進髖臼內,促進關節發育。
張嘉獻主任強調,要改善冬天出生嬰兒的髖關節脫臼手術發生率,我們有三件事可以做:
一、以社群媒體或報章雜誌教育父母親,冬天即使氣溫低也不要把嬰兒的大腿包緊裹直,這種不正確的襁褓文化已被許多文獻證實會導致髖關節脫臼。
二、兒童健康手冊內的衛教資料,將冬天出生嬰兒當作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好發族群,教育家長要確實將嬰兒大腿擺在彎曲外展的姿勢,也提醒醫師診視嬰兒時要注意穿衣物的方式,全民都有在注意,冬天嬰兒罹病率就不會跟夏天嬰兒差那麼多。
三、政策上適度放寬髖關節超音波執行的條件,因為還沒到脫臼地步的髖發育不良,不容易由徒手檢查出來,超音波檢查是避免遺憾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