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邊疆/花蓮報導
圖:花蓮慈濟醫院腎臟內科賴宇軒醫師
根據統計臺灣洗腎人口已超過九萬,花蓮慈濟醫院腎臟內科賴宇軒醫師表示,出現「泡、水、高、貧、倦」等臨床症狀,分別是小便起泡泡、皮膚水腫、高血壓、貧血及疲倦等,若出現兩項以上症狀,就可能罹患腎臟病。疫情期間病友更應該施打流感與肺炎疫苗,可以減少肺炎鏈球菌感染的風險,避免因急性腎衰竭導致腎功能加速衰退。
腎臟疾病初期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明顯症狀,許多罹患腎臟病的病人通常是已出現臉腫、腳腫才就醫。國際腎臟病學會(ISN)和國際腎臟基金聯合會(IFKF)於2006年倡議把每年三月的第二個星期四設為「世界腎臟病日」。
臨床統計,約有三分之一的糖尿病人,會因併發尿毒症而需要洗腎;約有五分之一的高血壓病人最終也會走上這一步。賴宇軒分享臨床上常見的現象,許多民眾常因擔心「吃太多藥會傷腎臟」的錯誤用藥觀念,自行停止服用控制慢性病藥物,或任意服用未經處方的藥物或不明草藥,反而加速腎臟功能損傷,到醫院就診時,往往已經是重度慢性腎衰竭,甚至是第五期的末期腎臟病變;另外高鹽、高糖、高油脂等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也是洗腎人口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其實,保養腎臟並不難,改變日常飲食就是保護腎臟、遠離洗腎的第一步!賴宇軒表示,護腎原則除了要「五控三避」,就是控制血糖、控制血壓、控制蛋白尿、控血脂肪以及控制尿酸外,堅持「三少三多四不一沒有」的原則,就是少糖、少油、少鹽,保持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服藥以及沒有鮪魚肚的生活原則,加上多運動,腎臟病友還是可以贏得「腎」利人生。
關於疫情期間的自我保護,其實最讓腎臟科醫師憂心的是,平日需要定期出入醫院接受透析治療的腎臟病友,因為看到疫情報導,不敢出門、深怕受到感染,甚至有感冒的腎友不願到醫療院所就診,甚至擅自停用慢性腎臟病用藥,改吃感冒成藥,反而讓自己曝露在更高的危險中。賴宇軒也提醒腎友,日常生活勤洗手,出入醫院、人多的密閉場所,或是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記得戴口罩,可與醫師討論是否考慮接種包含肺炎鏈球菌、流感等相關疫苗,依照醫囑、按時服用腎臟病用藥,減少併發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