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教授媽媽育兒心法 3塊錢教會孩子理財術

2018-12-11 18:05:47

文/許雅寧

古人言「一葉知秋」,「一雨成秋」,在這個高緯度的紐約,一入九月,不需下雨,葉子不需變色,秋天便幽幽地來了。夏夜的沁涼,優雅退場,等著明年的重逢。北美秋夜已有寒意,怕冷的我,總要拿出愛爾蘭粗針羊毛線衣把自己團團圈住,擋那北國的冷冽。

多年前,我任教於一所位於紐約市中心從幼稚園到十二年級的一貫式國際學校。一天,我和同事一起備課,同事是中東裔法國人,在埃及出生長大,在法國住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我教的科目是英文,他負責教數學,我和他為教學搭檔。

我看見他出了一道數學作業:「Jimmy幫媽媽做家事,洗碗一次可以得到五十分美元,倒垃圾一次可以得到二十五分美元。請問:如果這一個星期,Jimmy洗三次碗、倒五次垃圾,他一共能得到多少錢?」雖然這個題目很普通,但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覺得好像哪裡不妥?細想之後,原來弔詭的地方是「小Jimmy幫忙做家事可以得到錢」的這個問題!

孩子們幫忙做家事,家長到底要不要給錢呢?

我家比較有金錢觀念(或者說是比較愛錢)的老二在念小學二年級時就曾質疑:「媽媽,為什麼我的同學做家事有錢拿?我們怎麼都沒有?」孩子們從小就做家事,但是,我從來沒有因為他們幫忙做家事而給過任何一分錢。

 

我氣定神閒回答:「妳做家事要媽媽給妳錢,這沒問題!不過反過來說,媽媽做家事,妳也要給我錢哦!這樣算一下,我想你們大概會立刻破產吧!」我眨眨眼的說。那時候孩子們還小,可能不懂小小年紀便破產的淒涼,但我認為家事是大家一起做的事,「做家事可以賺零用錢」的觀念,我是不認同的。

我有一位美國朋友每個禮拜給她讀小學的孩子三塊美元,而且規定:「存一塊、花一塊、捐一塊」。孩子既能學會如何存錢、消費,同時也培養了做善事的好習慣。存錢縱然是美德,但是,如果沒有機會學到用錢原則,變成了守財奴,也是不智。讓孩子自己支配錢財可以幫助孩子培養金錢觀,在運用金錢的過程中,也會懂得貨比三家;另外,「捐一塊」的原則能培養孩子的愛心,也能讓孩子擁有更完整的人生觀。有了這三塊美元簡單明瞭的約定,他的孩子從六歲就開始理財了。


▲很多父母都糾結要不要給在孩子幫忙做家事的時候,斟酌的給予適當的金錢獎勵。(圖/取自Pixabay;以下同)


對於稍大的孩子,金錢管理觀念包括編列預算、投資理財和管理家用。老大上大學後,我讓他自己編列預算,自己學習打理財務。我說:「多出來的錢就自己留著,少的部分只能自己想辦法補足。另外,你之前的積蓄必須要拿來學習投資。你今年十八歲,從現在開始練習,不要怕賠錢,做足功課,勇敢地放手試試看!」兒子興奮又緊張。我繼續說:「你別擔心,我們會教導你投資方面的知識,當然啦,你自己也要學習看看經濟方面的書,另外學校有些進修課程或是經濟金融相關的社團也要積極參與。無論你未來選擇什麼領域、走什麼樣的路,金融理財的知識一定要懂,畢竟這是生活中最實際的問題!」

我開玩笑:「要是到時候錢真的不夠用,你就在哥倫比亞大學旁邊賣藝,表演胸口碎大石好了!」讓孩子學習支配自己的金錢,多的錢存下來,不夠的就自行宣布破產,我們大人也樂得輕鬆!至於如何搞定沒有金錢觀念的高中生,我有一招。一天,我把家裡一個月的家用拿給十六歲的大女兒。平常一個月只有一點點零用錢的她眼睛發亮,口水直流,問我:「這是要給我的?」我說:「這個是一個月的家用,由妳來當家。如果到月底還有剩的話,剩下的錢都是妳的,不夠的話妳自己從積蓄中補回來。」女兒吞了一口口水,不曉得要不要跟我這個魔鬼交換條件。不答應也不行,反正這件事情我已經決定啦,就由她來當家,我懶一個月多好啊,什麽都不用管。

從那天開始,女兒到哪裡都隨手關燈,飯吃得一乾二凈,買東西一定要貨比五家仔細考慮再考慮才敢下手。有時候我們週末吃個小館子,她都很擔心,絮叨著:「在家裡吃就可以了,其實把剩菜吃一吃,或者吃泡麵也可以呀。」

一天頂著寒風跟女兒出門,我在麵包店買了一個硬硬的紐約貝果,記得是美金一塊錢吧。我請店員幫我把貝果烤一下再塗上奶油,烤過的貝果暖烘烘,再塗上厚厚的奶油後,香甜可口,也不會那麽乾澀。話還沒說完,女兒立刻打斷:「不用!不用!不用奶油了!這樣就可以了!」然後瞪了我一眼,語帶責備:「加奶油還要加五十分美金耶!」那天我只好就在攝氏零下五度的低溫裡啃著冷硬的貝果,我抱怨:「妳也不要那麽摳……」女兒說:「Everything counts!」(一分美金也是錢!),女兒終於理解錢不是那麽好賺的了!就這樣子,女兒把家裡用的錢細心記錄下來,我們要花錢之前也要得到她的許可。


▲父母不用完美培養正確的理財觀,才是教導孩子的原則。

到了第三個星期的時候,她就發覺不對了,錢不夠用了,當時講好的一個月的預算已經見底了。其實這個方法在去年的時候,我已經讓我家老大試過了,老大今年已經上大學,不住在家裡,所以這件事情就由老二來接手。老大去年也是到了第三個星期就發覺錢不夠用了。偷偷跟大家承認,我是故意把錢算少的,這樣更能讓孩子了解賺錢的辛苦。老大比較有良心:「我要去找工作了。」老二比較賴皮,直接宣布破產,還要我挹注資金,追加預算。

▲作者女兒在管理家用的第三星期就已經入不敷出。

家裡過得簡單,但即使如此,基本的食衣住行開銷加起來,對於一個十六歲的小孩子來說也真的是讓她大開眼界了。事實上,我都還手下留情了,保險費、房貸、醫療費、學費、養車費、旅行費……一些比較龐大的費用完全都沒有算在她頭上。

但我想我的用意孩子懂了。

想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讓他們動手做、親身體驗過,才會有最深刻的收穫。所以,當女兒若有所悟地對我說:「媽媽,我學到了一件事情。」我正沾沾自喜覺得自己好天才時,這個在美國土生土長的孩子用中文接著說:「我這輩子都要住家裡,這樣子就可以不用花自己的錢了。」她說完,揚長而去,留下驚嚇中的我……

給父母的小分享:

1.家事是家裡人一起做的事,不要和金錢掛鉤。

2.讓孩子從小自主理財,培養金錢觀念,瞭解人生現實。

3.教孩子存錢,也要教孩子用錢。

4. 三分之一的錢存下來,三分之一的錢拿來讓生活有滋味,三分之一的錢拿來幫助別人。

 

全文轉載自高寶文化《做個不完美的父母:教授媽媽的完全放手教育法,引導孩子提早獨立、做自己的主人》一書
作者:許雅寧
出版社:高寶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