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胃食道逆流可用針灸治療

2018-05-18 10:25:17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彰化報導

在台灣,三十到四十歲的成年人是胃食道逆流的主要族群,估計目前的盛行率大約是10~20%,現行診斷胃食道逆流多透過胃鏡檢查與24小時酸鹼測定儀檢測。然而臨床上有些病人有胃食道逆流症狀,但胃鏡檢查卻是正常的。彰濱秀傳醫院邱伯恩中醫師表示,從中醫的觀點來看胃食道逆流,要針藥併施做綜合體質的調整。研究證明特定穴位對於促進胃部蠕動排空與抑制胃酸分泌有良好的成效,尤其是對於制酸劑反應不佳的病人,更能夠產生加倍的效果。

彰濱秀傳醫院中醫部邱伯恩醫師說,門診中常常有人會覺得胸口跟胃悶悶的,三不五時就感到反胃作噁,有時甚至感受到胃酸逆流,不自覺的咳嗽,或是口臭越來越嚴重,這就是受到胃食道逆流的糾纏了。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常熬夜,三餐不定時定量,飲食西化不均衡,又常暴飲暴食,長久下來就會容易出現這類胃腸消化機能異常的問題。

邱伯恩表示,導致胃食道逆流的原因與胃酸過多或下食道的括約肌鬆弛有關;目前西醫的治療是以制酸劑為主,也有的人需要進行外科手術加強下食道擴約肌的張力;但仍有部分病人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或於停藥後,甚至手術後症狀再次復發。

內邱伯恩進一步指出,中醫臨床治療胃食道逆流的穴位包括,內庭、中脘等;有別於以往傳統的穴位針灸,現代科技使用「雷射針灸」以低能量雷射對準穴位照射,固定頻率和能量來強化賁門肌肉層內的小神經,改善胃內壓及胃排空功能,調節消化能力,引導食物順利往下移動入腸,並抑制胃酸過度分泌,以達成療效。
另外,搭配使用「經絡能量檢測儀」,透過不同穴位點微電流通過後產生的參數,配合醫療方大數據的分析,以檢測治療前後的療效評估,更能使傳統診斷上主觀的缺失降至最低。

隨著近年健康意識的提升,中醫「治未病」的觀念逐步成為主流,胃食道逆流這類文明慢性病若能早期對症施治,並配合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的調整,才是預防疾病的根本之道。

延伸閱讀

元宵節湯圓暗藏高「磷」危機 腎友食用須注意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邊建元/新北報導 圖:甜餡的湯圓含有高磷,對腎臟病患者造成極大負擔/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元宵節即將到來,家家戶戶吃湯圓已成為傳統習俗,但象徵「團團圓圓」的湯圓也並非可以無節制地食用,因為除了熟知的高澱粉、高油與高糖外,含有芝麻、花生、豆沙甜餡的湯圓更含有高磷,這將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