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邱秉維/高雄報導
一位六十五歲女性,長期務農勞動,近幾年出現肩頸痠、麻、痛合併脖子轉動困難,雙肩及手臂漸漸無法抬起的症狀;起初婦人不以為意,然而半年前開始,婦人出現走路不穩易跌倒,身體軀幹及下肢對溫度和感覺的刺激退化情況;家人帶他到旗山醫院神經外科求醫, 經過一系列檢查後,頸椎核磁共振檢查顯示病人頸椎第三、 四、五、六節椎間盤突出,合併脊髓及頸椎神經嚴重壓迫;衛福部旗山醫院神經外科鄭傑陽醫師為病人進行頸椎第三、四、五、六節椎間盤切除手術,加上人工骨架置入的骨融合手術;術後第二天病人就能戴頸圈下床走路,第六天病人就康復出院。
鄭傑陽醫師表示,頸椎椎間盤突出是指頸椎因長時期反覆性活動或受傷,造成椎間盤退化移位,壓迫後方脊髓及外側頸神經而產生肩頸痠、麻、痛及上肢無力的症狀;在勞動工作者、長時間彎脖子或固定姿勢的職業容易發生;以往這一類的疾病大多發生在五十歲以上的患者,但是近年來3C商品的流行,這一類疾病也出現在年輕低頭族的患者身上。
鄭傑陽醫師指出,嚴重壓迫脊髓的患者,會產生軀幹感覺異常、步態僵硬、手腳動作失去靈巧性等上運動神經元症狀。這一次手術方式為前位頸椎椎間盤切除手術合併人工骨架置入的骨融合手術。先將受壓迫的軟骨組織移除後,再以支架方式,將移除組織後的空間撐開,並且讓支架與原來的脊椎接在一起。手術的治療目的有二:一是切除病灶所在之椎間盤來解除神經脊髓壓迫;二是藉人工骨架置入之骨融合手術來達成頸椎的穩定,避免復發。
鄭傑陽強調,這一類手術後的病人,其活動度一定沒有比原來的椎間盤好用,甚至目前也有人工椎間盤問世;但是人工椎間盤和人工骨架融合手術的差異,除了是前者必須自費約二十到二十五萬而後者則由健保支付之外,其實兩者的活動能力並沒有差異太大,因為人工骨架置入後,活動力還是可以靠著上下節椎體代償,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沒有太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