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媽媽手

2016-03-23 15:55:59

媽媽手

臺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施國正醫師撰寫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媽媽手真正的學術名稱是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它是指大拇指靠近手腕側邊的伸拇指短肌腱與拇指外展長肌腱之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發炎會使得腱鞘變厚,使得肌腱在其鞘膜內滑動時因為腱鞘縮小而受阻,當患者移動其肌腱時便會突然卡住。媽媽手常見於五十幾歲之健康之婦女或剛生產過後之孕婦,這些可能是由於不正常用力或反覆用力過度。例如:抱小孩、洗衣服、扭擰物品、打字等。許多病人同時也會患板機指,百分之三十的病人會同時發病於兩手腕。

其特點是在橈骨突處腫脹疼痛,且常會向上延伸到前臂,向下延伸到拇指。手腕及手的扭擰的動作、拇指的反覆伸直或屈曲都會使疼痛加劇。檢查時若將手腕向尺側偏移及過度背屈則會產生手腕疼痛此為芬克斯坦現象。橈骨突之壓痛及拇指外展、背屈有劈拍響聲有時會很明顯,有些人同時會合併有腱鞘囊腫。

此症之診斷通常只須要靠臨床理學檢查,但是手腕的X光檢查有時可以發現有骨頭的異常,像是橈骨突的變形(如果病人曾受到創傷或骨折)或許是誘發的因素之一,有些病人則會有肌腱炎合併鈣化現象出現。

須要做鑑別診斷的疾病包括大拇指之掌指關節炎(疼痛、腫脹、觸痛)、手腕背部腱鞘囊腫(有腫瘤)、橈屈腕肌腱炎(疼痛位於肌腱上),舟狀骨骨折(疼痛點位於第一掌骨基部)與手腕關節炎(活動時痛、X光可以顯示出來有關節炎的變化)等等。如果不治療則可能產生慢性疼痛、手腕肌力減少、拇指活動受阻,與肌腱斷裂但是卻很少發生。

初步的治療包括休息或以副木固定,則可以使症狀減緩或消失。兩星期的藥物治療(非類固醇類的抗發炎藥物)也是有幫忙的。如果症狀仍未好轉,則須採取局部注射類固醇的治療。一般而言,不要超過三次的注射是相當安全的。雖然注射類固醇比用於板機指之效果差一點,但是也是可以根治的。注射類固醇的缺點是:有可能使局部的皮膚萎縮,或是傷到指神經,也有造成細菌感染的可能性,但是這些情形通常是可以避免的。

少數無法改善之病例,可以考慮接受手術。手術的技術並不困難,只須要局部麻醉即可進行,手術時間約二十分鐘左右,傷口很小,疼痛很輕微,不須要住院,於門診安排就可以。手術後約一星期的保護手腕即可,之後便可以大大地改善,很快可以恢復工作。

總之,媽媽手是因肌腱滑膜使用不當或過度引起發炎所造成的,預防它的發生總比治療重要,萬一患了此症,若有正確之認識也不難治癒。

本文為友善連結,旨在提供民眾正確之醫療訊息,若有版權侵犯請來電告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