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憂鬱症必須立即就醫

2016-03-23 11:24:20

是壓力太大還是生病了?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游志奇/台北報導

  憂鬱症對一般民眾而言是很抽象的疾病,但是對於曾經罹患憂鬱症也願意面對憂鬱症的患者而言,卻是一個無法承受的痛,就像一般的內科疾病一樣,須由精神科醫師進行診療、確定診斷並進行治療,在治療的過程中還是可以照樣生活與工作、上學;當然也會出現受憂鬱症狀影響而非常想不開的時候,藥物與心理層面的治療可以有效緩解症狀,病人一定要有正確的認知,只要及時求助,憂鬱症是可以獲得治療。

  「想不開」常常只是當下的一個衝動,若當時有人及時拉一把就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我常常陪伴許多憂鬱症個案走過疾病的低潮期,當病人再回頭看想不開的當時,都會發現那不是真正的自己,那絕對不是自己會做的選擇,就像是撒旦或是惡魔住在身體裡,治療憂鬱症正是要找到真正的自己。

  憂鬱症的病因包含生物性、心理性、社會性三個層面。憂鬱症據臨床上推論,是由腦中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正腎上腺素或多巴胺不平衡所造成。因為這推論,所以有抗憂鬱症藥物的產生,就是因為憂鬱症,使得這類傳導物質在腦中無法維持穩定的關係,導致面對一樣的事情,卻會產生負向思考,甚至嚴重時會想不開。當憂鬱症個案服用抗憂鬱劑時,能使這些傳導物質在腦中維持穩定,原本負向的情緒以及思考也會跟著穩定。

  抗憂鬱藥物治療主要是針對生物性病因,尤其是對於病情較為顯著的憂鬱症患者,透過調節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活性,達到治療的效果。對於病情較為顯著的憂鬱症患者而言,當生物性病因的這個部分獲得控制後,社會性與心理性的幫助也會比較能被接受。

  許多醫療機構設有精神科門診,民眾可以健保身份掛號,由精神科醫師協助診斷並提出建議,即使未達憂鬱症的診斷程度,有可能是壓力太大、焦慮、失眠、適應障礙等其他問題,精神科醫師也會針對不同狀況提出進一步的建議。也許到精神科就診令有些民眾感到難堪,其實精神科診治的是「精神衛生」,就像其他內、外科別一樣,「精神」是全人健康中不可或缺的層面,應該與其他科一樣的被公平看待。有些醫療機構有「心理諮商」門診,由心理師看診;有些機構稱精神科為「身心內科」,同樣由精神科醫師看診;或是精神科醫師私人開業診所,都是民眾可以選擇的就醫管道。

  一旦家中有人罹患憂鬱症,家庭的支持就會顯得格外重要,千萬不要把憂鬱症當成青少年的叛逆或是老人的「孩子氣」,或是只以為是工作和情感壓力造成的情緒問題,必須先多涉獵相關的書籍或網站,知道如何尋求相關資源。並且多發揮同理心,設想自己罹患憂鬱症的樣子,想像憂鬱症的痛苦,精神疾病被污名化的困境等,勇於協助就醫。同時也要照顧自己,因為憂鬱情緒是會傳染的,要用正常的心態面對,就像一般疾病一樣,交給醫療團隊處理,讓自己輕鬆一下,仍然過好自己的日子、有自己的生活與朋友,必要時安排度假喘息一下。 當焦慮、擔心、惱怒或挫折時,懂得去找朋友或專業人員傾吐。重點是要將挫折傾倒掉而不要堆積在心上。

 有些時候憂鬱症病人所說的與所做的,並非其真實的性格,例如當憂鬱症病人生氣時,其實是在氣自己。因此不要把憤怒的語言當真。尤其是憂鬱症患者並非懶人,一般日常生活例如做家事等都可能是不可能的任務。你必須讓他們暫時減少這些事物的負擔,就像罹患感冒必須暫時休息一樣。

  至於青少年憂鬱症更不是一時的情緒困擾,也不是短期的適應問題,更不是青少年的叛逆,而是有可能成為長期慢性化的精神疾病,會帶給個人和家庭相當大的痛苦,也會造成學校和社會沉重的壓力。因此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結合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仍會有不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