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阿茲海默症有徵兆 早期症狀它知道

2025-10-03 08:59:28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邱秉維/桃園報導

圖說: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查,圖左為正常的大腦影像,圖右顯示腦內充斥類澱粉蛋白/聯新國際醫院提供


 一名65歲男性退休後原本開心享受生活,卻逐漸出現記憶力與學習障礙,經聯新國際醫院神經內科林衛邑主任診察,核磁共振檢查雖發現患者左側丘腦有血管栓塞,但其症狀隨時間日漸加重,腦血管疾病可能不是記憶力障礙主因。進一步透過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PET-CT)確診為阿茲海默症。林主任指出,此類病症初期常與老化混淆,若未及早辨識,恐延誤治療時機。

 

林衛邑主任說明,隨年齡增長可能出現皺紋、老花眼、學習速度減緩或偶爾健忘,屬於正常老化。一般人可能會因為過於忙碌或睡眠不足,而不小心遺忘某些事情或物品,但想久一點仍能記起來;失智症則是腦部疾病所引起的認知功能障礙,會造成持續且日益嚴重的記憶力衰退、語言表達困難、空間辨識障礙、學習與解決問題能力喪失,甚至可能導致個性改變與錯誤決策。由於患者缺乏病識感,常對家人生活造成極大困擾。

 

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最常見的原因,病理機轉與類澱粉蛋白及濤蛋白的異常沉積密切相關,其初期表現即為記憶力喪失。這些蛋白原本應被清除,卻因腦部出現許多問題而導致過度堆積,逐漸破壞神經功能,造成認知衰退。

 

林衛邑主任指出任何人都有機會出現類澱粉蛋白沉積,並可能從40歲起就開始慢慢出現,但只要危險因子控制得宜,未必有機會進展至失智症;部分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則是由於遺傳基因變異的緣故,讓腦內類澱粉蛋白的生成速度比一般人快速,加上不容易被清除而導致提前發病。

 

林衛邑主任表示,阿茲海默症雖然病理特徵明確,但由於讓類澱粉蛋白現形的正子造影檢查價格不斐,臨床實務上多採行「排除法」進行診斷,一旦臨床表現符合阿茲海默症特徵,接下來會安排腦部影像、抽血檢驗,排除其它可能也會造成類似症狀的疾病,例如:腦血管疾病、水腦症、甲狀腺功能低下或維生素B12缺乏等。接著,心理師會透過許多檢測方式確認認知功能受損程度,目前常用臨床失智評量表(CDR)來評斷嚴重度(分數1至3分別代表輕至重度)。其它腦部疾病如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很有可能初期與阿茲海默症症狀相似而導致診斷困難,此時建議與神經科或精神科醫師充分溝通討論,找尋最佳的診斷方法。

 

治療上目前主流的口服藥物如「膽鹼酯酶抑制劑」與「NMDA受體阻斷劑」,僅適用於阿茲海默症,「膽鹼酯酶抑制劑」亦可適用於帕金森病失智症,其藥理作用分別為提高腦中乙醯膽鹼​濃度與延緩神經細胞衰亡速度,讓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趨緩。

 

林衛邑主任指出,2025年起台灣引進的類澱粉蛋白單株抗體注射劑,則是專為類澱粉蛋白沉積所導致的失智症設計,因此不適用於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等類型患者的治療。且施打前須先經過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確認病因,且僅限CDR評估為0.5至1分的輕度患者使用。治療前需先接受腦部磁振造影掃描,並安排住院注射與定期磁振造影追蹤以監測腦出血或腦水腫等併發症,整個療程長達一年半。

圖:地中海飲食圖譜/聯新國際醫院提供

國衛院呼籲40歲起即為失智預防黃金期,並提出「顧腰圍、控血糖、壓不衝、脂不高、腎要好」五大護腦守則,希望及早強化全民的健康意識。林衛邑主任同時也強調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抽菸與缺乏運動等狀態,都是加速類澱粉蛋白堆積,提高失智風險的主因。     

 

雖然現代醫療仍無法根治失智症,但可以延緩病程進展。林衛邑主任建議多運動、多動腦、保持活躍心智以提升「認知儲備」,採行地中海飲食、控制三高、遠離含糖飲料,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以降低失智風險。他強調若有疑慮應及早就醫篩檢,勇敢面對。唯有早期發現、積極治療與矯正危險因子,才能延緩退化,爭取更多時間與提升生活品質,守護腦健康不容等待。

 

 

 

延伸閱讀

便秘是習慣養成的 改變生活飲食才是王道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邱秉維/新竹報導 圖說:林弘堯醫師提醒,身體脫水時,大腸會吸收糞便中的水分,導致排便困難,建議均勻分配飲水量攝取,維持腸道水分平衡,有效降低便秘風險/臺大新竹分院提供 便秘不只是成人的煩惱! 一名就讀小學四年級的孩童,因便秘而出現腹痛、食慾不振的情況,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