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配戴助聽器仍重聽 人工電子耳手術獲得「重聲」

2024-06-28 12:17:14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曾美晴/彰化報導

 圖:陳宜湧聽力師表示,人工電子耳術後需要開機和調頻,追蹤大約一年半左右,是非常長期的抗戰/彰基提供

60餘歲的黃先生雙耳都配戴助聽器,但效益越來越差導致他要去推測句子中聽到的單字,常常雞同鴨講。去年10月底接受電子耳手術,一開始雖有些微頭暈與臉麻的狀況,但經過約二個月回診治療與調頻後,全部恢復正常。電子耳手術後大幅改善溝通情況: 以前戴助聽器時,電話一來就趕快把話筒拿給身邊的人 ; 現在電子耳很方便,可以直接連動手機,接聽電話都沒有問題。

 

彰基提供人工電子耳治療及後續的聽能復健服務。 在總院長陳穆寬教授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成立了自己的電子耳基金會,進行政府補助外電子耳機體費用差額補助。 最近一年已執行7例植入,術後成效都非常的良好。

 

彰基耳科主任許慶輝醫師表示,當一個寶貝在彰基出生時, 聽力師們在出院前即會完成第一次的聽力篩檢,必要時會再安排覆篩與聽損確診流程,力求在矯正年齡三個月內開始安排早療與輔具評估。彰基的新生兒聽篩 每年可以照顧2400位以上的新生兒, 其中約20位為雙耳聽損,可能需要密集追蹤與聽語復健, 甚至電子耳手術輔具治療。

 

健保署宣布從2023年07月01起補助18歲以下雙耳極重度聽損的孩子(優耳平均聽力閾值> 90 分貝)兩側耳的人工電子耳補助,目前的研究指出雙耳聽覺的改善能帶給孩子更好的語言學習與口語表達能力,與家人間的互動獲得改善。  現行政府法規的遺珠:18歲以下單側聽損沒有補助;18歲以上至65歲以下僅補助部分,電子耳醫療都會帶來龐大經濟壓力。有鑑於此,彰基電子耳基金會予以協助:18歲以下單側聽損兒補助8萬元;而18歲以上雙耳失聰的成人則在聽語團隊評估與社工的協助下,完成表格向政府單位申請電子耳手術相關補助,後續由基金會補足電子耳機體差額,讓患者只需要支付健保醫療與一部分耗材費用,就能擁有重新聽見世界的機會。 彰基團隊在 2024年5月母親節前夕,幫2位孩子完成3耳電子耳植入(其中一位為雙耳)目前術後狀況一切穩定,規則回診調頻中。

 

 許慶輝醫師指出,人工電子耳機體分成兩部分,內部的電極與接收器,須由受過訓練且獲得認證的耳鼻喉科醫師手術植入;外部聲音處理器,須由聽力師幫忙開頻與調整。當助聽器的效果不佳或是聽覺波動導致聽語能力更差時,人工電子耳的植入預期將帶來更好的助益。 簡單的60/60 評估規則:優耳裸耳聽力分貝> 60dB ; 戴輔具後語言文字辨識度<60% ,就可以考慮諮詢。

 

人工電子耳適用於極重度以上的聽損患者、已戴助聽器三個月以上但效益有限,有意願積極接受術後復健等條件,必須經由醫療團隊詳細評估。若有聽覺神經缺損、中樞的聽覺認知系統異常、植入耳側的感染、耳蝸未發育完全,或其他資訊顯示不適合做中耳或內耳手術者,都不適合植入電子耳。

   

彰基聽力師陳宜湧表示,聽力師在人工電子耳計畫主要扮演的角色,就是理解聽損者的需求,如果符合電子耳植入的資格,就會協助他完成政府審核的規定。 聽力師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電子耳術後的開機與調頻動作,追蹤約一年半左右: 這個過程當中,聽力師與民眾是一組非常親密的隊友,要知道你平時生活的場所,可能哪些聲音、環境對他來說會比較困難,才有辦法去做任何調整。 聽力師服務範圍很廣泛,包括頭暈與聽力障礙…等,如果有耳朵及聽力上面的問題,可以到彰基耳科與聽力師團隊詢問。

延伸閱讀

骨刺處理再進化 脊椎內視鏡手術微創傷口小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游尚智/台北報導 圖:醫師操作內視鏡手術示意/洪沛毅醫師提供 人體的脊椎神經受到脊椎骨保護,包覆在椎管內,從腦部往下延伸,沿途會分出許多神經根,從脊椎骨之間的椎孔穿出負責人體的運動和感覺功能。椎管和椎孔的空間要能夠維持暢通,神經訊號才能正常運作傳遞無礙,一旦椎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