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旭森口腔外科診所院長黃暘凱醫師
在一次常規的牙科檢查,醫師發現輝輝的全口X光片中,下顎骨裡面有多顆不規則小牙齒形狀聚集的影像表現,便轉診至口腔顎面外科。醫師檢查發現,雖然口腔中黏膜狀況沒有異常,齒列也整齊排列,但於全口X光片及電腦斷層中,在右側下顎骨骨體裡可見一個1.5x1.5公分大小的放射線不透性病兆,內有多顆小牙齒外型,經醫師說明及以外科手術切除治療後,組織病理檢查報告為複合性齒瘤,術後輝輝傷口恢復良好,定期複診時也沒有復發或是有新生的病灶出現。
「齒瘤」是上、下顎骨中最常見的齒源性腫瘤,在早期發展的過程,齒瘤內含有增生中的齒源性上皮組織和間葉組織,待完成發育後,齒瘤內主要的成分為珐瑯質和象牙質,並包含部分的牙髓組織及牙骨質,就像是胡亂排列生長的牙齒一樣,也因此一般來說,齒瘤多被認為是正常組織在發育過程中出現錯誤的組合、排列,因而導致的錯構瘤,而非純種新生腫瘤。
臨床及病理分類上,齒瘤可分為兩大類:混合性齒瘤(Compound odontoma)和複雜性齒瘤(Complex odontoma)。混合性齒瘤裡含有許多小牙齒狀的結構,X光片上看起來就像是許多小牙齒群聚在一起,且被一圈陰影(放射線可透性外圈)包覆著;而複雜性齒瘤則為一團珐瑯質和象牙質的混亂集合物,排列凌亂而看不出牙齒的外型,X光片上會見到一塊被一圈陰影包覆著的白色團塊(放射線不透性病兆)。偶爾也能見到同時包含有混合性齒瘤和複雜性齒瘤特性的病灶。
齒瘤的發生原因有許多種可能,如乳牙齒列期曾受過外傷、發炎或感染、家族病史、遺傳疾病(如Gardner氏徵候群)、牙本質母細胞過度活化、基因變異等等,都有可能會形成齒瘤的出現。
齒瘤多在20歲之前發現,由於大部分的齒瘤臨床上並無症狀且生長緩慢,因此患者不會有任何不適、疼痛或腫脹情形,而多於常規的牙科影像檢查中才發現病灶。有時齒瘤發生的位置會阻礙牙齒生長,因此若有恆牙未順利萌發,可能也有機會在其X光片中發現齒瘤的存在。雖然絕大多數的齒瘤並不大,然而偶爾可見到尺寸較大的齒瘤,甚至會達到6公分以上,進而造成顎骨的膨脹變形,並影響到顏面外觀。
雖然上、下顎骨中都有機會發生齒瘤,不過齒瘤比較常出現於上顎:其中混合性齒瘤常發現於上顎前牙區,而複雜性齒瘤則常發現於雙顎後牙區。男性和女性發生率相等。由於齒瘤的來源為齒源性上皮,在少見的情況中,也可能同時發生其他的齒源性囊腫或齒源性腫瘤,像是含齒性囊腫、造釉細胞瘤等等都有文獻提出和齒瘤同時存在的案例。
治療上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取下的所有組織都應該送組織病理檢查以確立病理診斷,齒瘤治療的預後相當良好且復發率很低。若民眾於定期牙科檢查中發現不正常的病灶,都應及早就醫及諮詢檢查,以利早期發現問題並接受適當的治療。
作者簡介/⿈暘凱醫師
現職:旭森口腔外科診所院長
學歷:
台北醫學⼤學牙醫學系學⼠
台北醫學⼤學口腔醫學院口腔顎⾯外科碩⼠
經歷:
台北醫學⼤學附設醫院牙科部口腔顎⾯外科主治醫師
奇美醫學中⼼牙科部口腔顎⾯外科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口腔顎⾯外科學會專科醫師
台北醫學⼤學口腔醫學院部定講師
德國⼤學醫院Uniklinik RWTH Aachen進修醫師
葡萄牙Lisbon Malo Clinic進修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