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女大生一動就痛 微創全髖臼轉位手術重拾跳舞人生

2023-04-20 11:35:55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游尚智/台北報導

圖:兒童骨科許逵翔醫師說明微創式全髖臼轉位手術,能達到理想髖臼位移,結合3D列印精準術前計畫,併發症少復原更快速/台北榮總提供

20歲的小呈,是個喜歡跳舞的大學生,然而髖關節疼痛一直困擾著她,也讓她無法繼續運動。經檢查發現,是因雙側髖關節發育不良,造成髖關節早期磨損,因而引起疼痛。

 

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台灣的發生率約為百分之1.3,也是大多數髖關節退化需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原因。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患者因為髖臼發育不全,造成髖關節不穩定,受力面積減少。輕微的髖關節發育不良比起正常發育的髖關節大約需要承受2-3倍的壓力,而嚴重髖關節發育不良則有可能須承受達到10倍以上的壓力。小呈就是較為嚴重的髖關節發育不良,引發髖關節不穩定,早期退化及關節磨損。

 

許逵翔醫師指出,微創式全髖臼轉位手術,相較過去的髖臼截骨手術能夠更自由地進行髖臼的移動,達到理想的髖臼位移,且不傷及骨盆本身的穩定程度,因而病人能夠更快的恢復,加上仔細的個人化術前計畫,能夠避免術後矯正角度過大,神經受損,以及撞擊症候群等併發症。

 

俞文展助理研究員說明,臺北榮總3D列印中心具有成熟的虛擬手術規劃技術。首先,能根據患者術前電腦斷層影像,重建出骨骼3D電腦模型,協助醫師更直觀地理解該患者獨特的解剖構造。再者,能在電腦中模擬切割、移動或旋轉骨塊等行為,並且在模擬後計算關節接觸面積,協助醫師做出最佳的術前規劃。完成規劃後,甚至能3D列印出手術導引器具,協助醫師將電腦中的規劃應用於病患身上,讓手術更精準且更快速。

 

小呈表示,術後幾乎感受不到疼痛,且經由術後復健指導,隔天就能夠下床自行移動。術後一個月就能夠行走不需要拐杖,術後6週走路已看不出來有開過刀,且最重要的是,過去困擾自己的髖臼疼痛問題得到了顯著的進步。

 

術後,小呈的髖臼從原本的承受壓力10倍以上,進步到跟正常人差不多。3個月內,完成雙側髖關節矯正手術,且進步到能正常走路,並能進行輕度的運動。小呈的媽媽對於醫療團隊深具信心,也鼓起勇氣,接受右側全髖臼轉位手術,改由小呈來照顧媽媽,目前復原狀況良好。臺北榮總髖臼發育不良治療團隊,結合麻醉科,復健科等多專科醫師共同參與擬定治療計畫,為病人帶來最佳的治療效果。

延伸閱讀

一次搞懂基因及細胞治療

好醫師新聞網游尚智/台北報導 基因治療及細胞治療因為再生醫療雙法的三讀,是近期常聽到的議題,您知道什麼是基因治療與細胞治療嗎?本集請到三顧(股)公司的楊瀅臻執行長為您解惑,看完本節目讓您對基因及細胞治療,擁有基本認知,對於這項事關人類未來健康,影響甚鉅的醫療工程有清楚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