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長期吞嚥功能不佳 胃造口進食方便有尊嚴

2023-04-14 15:08:34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張本篤/台南報導

圖: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宿鴻。

 

鼻胃管為一條吸管粗的長條管子,由鼻腔插入,通過食道進入胃部,以便餵食或排空胃液。然而,鼻胃管也有一些缺點,包括插入鼻胃管時的不舒適感、每個月即要更換一次、阻礙鼻腔和喉嚨的正常呼吸,更重要的是會影響病人的自尊心和外貌。

 

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宿鴻說明,為了彌補上述缺點,經皮內視鏡胃造口就是一個簡單、方便的選擇。其作法為透過胃鏡導引和局部麻醉方式,將胃造口管由胃拉出至腹壁外,腹壁上的傷口約為1.2至1.5公分,過程約二十分鐘上下,是一項簡單又安全的技術。由於胃造口管徑較粗,相對選擇的食物種類也較多。

 

有些吞嚥困難的病人經過復健或是疾病的改善後,若已進步到嘴可正常吞嚥吃東西,胃造口也是可以拿掉。王宿鴻醫師指出,反之若是選擇鼻胃管的病人要做吞嚥復健,其實一條管路在鼻腔跟咽喉除了造成不適外,也會影響到復健的過程。經內視鏡胃造口是項安全、快速的簡易手術,但仍有些狀況不適合執行,包括嘴巴無法張開讓內視鏡通過、體重太胖、腹水太多、胃腸構造異常或開過刀、凝血功能異常等。管路的傷口在術後也是需要照料,包括消毒、換紗布、注意感染或是滲漏的問題。

 

王宿鴻表示,病人因疾病關係或是開刀需求無法吞嚥進食時,一開始都是先放置鼻胃管幫助灌食,但若是灌食需求超過一個月以上,要長期靠管路灌食的話,胃造口是一個很好且方便的選擇。在歐美國家中,胃造口是項相當普及的技術,很少看到長期灌食的病人選用鼻胃管。

 

臺灣也引進這項技術甚至也納入健保超過二十年,但因為民情關係,普遍接受度並沒像歐美國家那麼高。原因在於病人家屬不想麻煩再接受一次手術、抗拒肚皮上開洞、怕管路以後不好照顧等等,這些部分仍賴醫療團隊和病人家屬的有效溝通。

 

 

延伸閱讀

流感患者擠爆門診 看病前先做這件事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圖:香節期間民眾往來互動頻繁也增加了病毒傳染的機會,收假後醫院診間人數大增,醫師呼籲看病前先做好個人防護/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知名藝人因流感併發肺炎往生,引起民眾對流感的重視。而國內的春節假期結束後,流感病患就呈現攀升趨勢,接著學生族群下周起將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