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建志醫師(高雄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
在暈眩門診中,耳石脫落症可說是相當地常見。根據解剖,耳石位於橢圓囊及球囊內,是一種相當微小的碳酸鈣結晶,唯有電子顯微鏡才能見到,被耳石膠牢牢地固定在耳石斑上,底下有立體纖毛細胞,用來感受人體水平及垂直方向的直線加速度。
耳石脫落最容易發生於高齡者,起因於前庭小動脈硬化,管徑狹窄,缺血所致;其次為頭部外傷者,瞬間的撞擊力道所致;再其次為嚴重過敏者,組織胺影響耳石膠所致。
圖: 正常人、管耳石沉積症與頂帽耳石黏著症的區別
耳石一旦脫離耳石斑,會依據停留於內耳何處,以及停留方式,產生相關症狀,分述如下:
☆ 管耳石沉積症:這是最常見的耳石脫落症,在患者姿態改變時,因慣性或重力作用,持續帶動內淋巴液的流動。
☆ 頂帽耳石黏著症:第二常見的耳石脫落症,會在特定姿態,因重力作用,使壺腹內頂帽彎折。
☆ 管耳石栓塞症:大量耳石堵在半規管狹窄處,阻礙內淋巴液流動,造成兩耳平衡輸入不對稱。
☆ 壺腹耳石栓塞症:大量耳石堵在壺腹處,阻礙頂帽擺動,造成兩耳平衡輸入不對稱。
☆ 管耳石漂浮症:內淋巴液密度比耳石大,只要患者一改變姿態,脫落的耳石就往高處漂,帶動內淋巴液的流動。
☆ 橢圓囊耳石黏著症:在平躺時,橢圓囊翹起來,耳石斑向下挪動變形,貼在橢圓囊壁上。醒來後,身體直立,黏在橢圓囊壁上的耳石逐一掉回耳石斑。
圖:會依據耳石 (藍色箭頭) 停留於內耳何處,以及停留方式,產生管耳石栓塞症、壺腹耳石栓塞症、管耳石漂浮症及橢圓囊耳石黏著症。
醫師在判斷是否為耳石脫落症時,最常使用三個方法:
一、 姿態改變測試法:先請患者平躺,改變頭部姿勢,觀察眼球是否會旋動 (眼震),或是直接詢問患者是否有暈眩。
二、 電腦斷層檢查法:當X光穿透半規管時,在耳石上發生反射,在耳石間發生繞射,一起形成「廷得耳效應」,耳石量愈大愈明顯。
三、 眼底攝影法:當一側內耳耳石脫落時,該耳橢圓囊或球囊之耳石斑重量較對側輕,患者以為地面向對側傾斜,眼球代償性地反過來向同側旋轉,出現眼偏斜反應,眼底視網膜發生扭轉。
「耳石復位術」乃設法把耳石擺回原位,以治癒眩暈的技術。治療時,醫師會一邊轉動患者頭部,一邊觀察患者眼球旋動方向,判斷耳石移到半規管何處,繼續調整患者頭部或身體姿勢,直到耳石歸回橢圓囊內,但需根據疾病種類,調整方法。若患者不明究理,未就醫,先自行上網觀摩視頻做復位術,很可能把耳石轉入其它半規管或壺腹內,使疾病更為複雜,甚至引發偏頭痛或拉傷頸部;或者,把耳石轉入內淋巴管,造成阻塞,內耳淋巴水腫,壓力大增,引發梅尼爾氏病,出現耳鳴及眩暈,持續數小時,直至耳石被壓力推進內淋巴囊,病症才會消除。
醫師簡歷
陳建志醫師
衛福部定耳鼻喉科神經科雙專科醫師
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主治醫師
義大癌治療醫院耳鼻喉科兼任主治醫師
前 義大癌治療醫院神經科兼任主治醫師
前 高雄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頭頸部暈眩門診特約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