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邊建元/台東報導
圖:台東馬偕醫院小兒心臟科游昌憲醫師指出心房中膈缺損位置
大約1000個出生的新生兒,有一個到兩個會出現心房中膈的破洞,就是心房中膈缺損。但有些心房中膈缺損破洞較大,無法自行關閉,並會隨著年紀長大,破洞越來越大,造成致命的危險。台東馬偕小兒心臟科游昌憲醫師,於前年在美國費城兒童醫院學習更精進的小兒手術技術,受訓後引進了心導管關閉術,從回來至今已成功關閉六例心房中隔缺損症,年齡從2歲至79歲皆有,可說是台東先天性心臟病的一大福音。
大部分的心房中膈缺損在兩歲之內,都有機會自行關閉,但仍有少部份須借助外力,所以這疾病就像是一顆隱藏的地雷,有可能在兒童也有可能在成人發病,不可不慎!
心導管關閉術所使用的關閉器,就如同一支雨傘一般,當導線伸進心房中膈破洞位置,即將原本藏在導線頂端的關閉器展開並將破洞修補,手術過程較開刀安全,也縮短住院時間,肚子不會留下疤痕。
游昌憲醫師表示,陸小弟弟出生四個月時,就發現小孩在哭鬧時臉上會發紫,經診斷患有複雜性的先天性心臟病轉台北總院開刀,當時媽媽面對才四個月的小孩必須奔波台北,接受重大手術,真是心力交瘁。所幸手術成功,但因小孩仍有心房中隔缺損的問題,因臨床上常見患者在成長過程會自動關閉,術後定期回門診追蹤至今五歲了。於今年年初發現原先心房中隔缺損破洞變大,在台東馬偕以心導管關閉術予以處理。術後的陸小弟弟恢復非常好,目前小朋友已上幼兒園,每天活動力都很旺盛。
另一位成功個案是46歲卑南族青年,在一次打籃球當中,突然胸悶不適,被友人送醫急救。經心臟科醫師以心導管打通心血管,治療同時發現曾先生罹患心房中膈缺損,一樣用心導管關閉術成功處理。
游昌憲表示,先天性心臟病在兒童期症狀不明顯,然而隨著年紀到達30至40歲,逐漸出現心悸、呼吸急促,及運動容易疲倦的表現;不幸的是,這些症狀代表肺動脈已出現不可逆的病變,造成肺動脈高壓,心房中膈缺損的血流流向也從左至右分流,逐漸變成右至左分流。這時候要再關閉這個破洞,反而會造成心臟衰竭,增加病人猝死的風險,最後必需做心肺移植的手術才能拯救生命。故心房中膈缺損雖是較容易處理的心臟病,但若未早期發現及早期治療,仍會對健康造成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