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早產兒肺動脈出血可以心導管治療

2016-11-29 15:06:18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張本篤/台南報導

上圖:成大醫院新生兒科及心臟科團隊

肺出血,被稱為新生兒科醫師的天敵之一。早產兒發生大量肺出血的原因,多半和開放性動脈導管有關,只要發生大量的肺出血,在過去通常非死即傷,讓人措手不及。專長兒童心臟及重症專科的一般兒科主任王玠能醫師表示,面對巨大開放性動脈導管、大量肺出血的早產兒,外科手術與靜脈藥物都不適合此階段治療;為此,新生兒科醫師與心臟科醫師通力合作,於24小時內使用極細的心導管放置關閉器,成功關閉動脈導管。2名小病嬰術後反應良好,肺部進步神速, 2天內就拔除呼吸管,開始進食。

成大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近日為2名早產兒肺出血進行治療,案例,1例體重僅1,201公克,另1例1,500公克。王玠能醫師表示,以往對於早產兒開放性動脈導管相關之肺出血病例,往往需拖上1、2週才有可能手術,甚至無法手術而導致死亡,或需長期呼吸器依賴。

胎兒的主動脈和肺動脈間有一管路相通,醫學上名為「動脈導管」。一般正常足月嬰兒會在出生後2-3天內自行關閉;若沒有關閉,就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主動脈的血液會經由開放性動脈導管持續分流至肺動脈,導致肺水腫、肺出血、心臟衰竭,而有生命危險。

王玠能醫師指出,早產兒因為心血管肌肉層較薄,出生後對氧的刺激不足,早產兒出生的周數越小、體重越輕,開放性動脈導管的發生率越高,平均則高達30-40%。因為有過多的血流通向肺部,加上早產兒的肺臟也不成熟,擴張性原本就不佳,病嬰會出現呼吸喘或費力現象,嚴重時會併發心臟衰竭及肺高壓,而有發紺、肝脾腫大、四肢水腫等危險症狀,而其中最致命的就是前述2名個案的「肺出血」。

傳統處理開放性動脈導管,通常會先限制水分給予,再嘗試藥物治療,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有禁忌症,經評估可考慮施予「開胸式」開放性動脈導管「結紮手術」。雖然外科手術已是國內醫學中心新生兒加護病房的標準作業,但遇到開放性動脈導管引起的急性肺出血,因會有血小板下降導致更容易出血的危險;另一方面,手術的困難度也很高,要扳開出血的肺葉,小心找出開放性動脈導管給予結紮外,還有麻醉的風險,即使有經驗的心臟外科醫師也會猶豫再三。

現在對於開放性動脈導管的治療,已有新的心導管關閉術。王玠能醫師指出,自民國103年以來,成大醫院新生兒科與小兒心臟科團隊,已成功為多位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完成心導管關閉術,目前也已成功跨越體重1,000公克以下的困難門檻,最低體重為934公克!

他說,對於較大嬰兒的開放性動脈導管,使用心導管關閉術已是很普遍的介入治療,一般建議3公斤以上嬰兒較合適。但面對極低體重早產兒,因其血管很細,管徑只有1-2公釐,加上容易失溫,難度非常高。健保在102年開始給付新型細軟的關閉器,可以非開胸處理早產兒開放性動脈導管。而成大醫院團隊的成績,可望領導國內早產兒介入性心導管邁向新的紀元,為極低體重早產兒帶來曙光與福音。

 

延伸閱讀

免疫細胞合併療程神助攻  部份腫瘤竟消失了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邊建元/新北報導  圖:完成近半年的療程後,賴先生順利出院,與主治醫師謝燿宇醫師(前排中)及照護團隊一同合影留念/雙和醫院提供   70多歲的賴先生,退休後積極參與社區里內的公益及登山健行活動,身體健康硬朗,半年前因胸骨疼痛前往就醫,經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