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婦科腫瘤新利器 90%子宮肌瘤靠它

2016-07-16 08:57:18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台北報導

由於國內婦女的生活與飲食習慣逐漸西化,以往西方婦女常見的子宮內膜癌或是卵巢癌等婦科腫瘤,近來有增加且年輕化的趨勢;新店慈濟醫院婦科主任陳國瑚醫師表示,目前多數的前期婦科腫瘤,都可以用微創的腹腔鏡手術摘除。好處是傷口小、復原快,患者在當天都可以下床生活自理,而且手術效果絕不比必須開膛剖腹的傳統手術遜色。

上圖:單孔婦科腹腔鏡手術

傳統婦科手術必須在腹部切開約十到二十公分切口,傷口大,痛感強,復原慢,現在可以改用腹腔鏡完成。在腹部開三到四個0.5到1公分切口,將手術用的攝影機、縫線,雷射刀以及抽吸器具放到腹腔內,完成手術。最新方式是單孔腹腔鏡手術,其他的切口都不需要,只開一個小小切口,從這個切口放進所有的器具完成手術,使用範圍非常廣泛,從一般婦科的檢查到癌症的治療或良性腫瘤切除、子宮外孕或是泌尿骨盆鬆弛都有很好的效果。

上圖:微創婦科手術後傷口

陳國瑚醫師指出,他曾收治一名過了更年期卻仍有月經來潮時的出血症狀的李女士,經院外醫師以切片方式確診是子宮內膜癌,但是不知是何種類,也不知期別。慈濟醫院以核磁共振、腸胃鏡、膀胱鏡及超音波檢查後,確認癌細胞尚未往週邊的消化及泌尿系統擴散,只侷限在下半部的骨盆部位,決定以多孔腹腔鏡的子宮內膜手術切除腫瘤,將子宮及兩邊輸卵管全部摘除,為了預防癌細胞擴散,也摘除週邊淋巴腺。好處是傷口小,恢復快,而且在摘取淋巴腺的癌細胞手術上,一點都不會比傳統手術來得差。

陳國瑚說,子宮內膜癌在早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但是當腫瘤越來越大時,常常會有組織從子宮內膜開始脫落,最常見的就是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好發族群以五十歲停經以後的婦女為主。有研究報告指出,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未曾生育者、初經早、停經晚及過度受到雌激素刺激者是容易罹患這一類癌症的婦女。

陳國瑚進一步指出,在台灣以前是子宮頸癌最常見,但是近幾年,由於飲食和生活方式逐漸西化,導致乳癌和子宮內膜癌有上升和年輕化的趨勢。而子宮內膜癌分期以骨盆上半部為第一期,下半部為第二期,侵襲陰道為第三期,延至週邊淋巴則為第四期。因李女士只在骨盆的下半部,算是第二期,是適合以腹腔鏡手術做為摘除方式的適應狀症。

但是婦科的腹腔科手術仍有其侷限,一般是以子宮內膜癌之外與子宮頸癌等第二期以內的婦科腫瘤為主,但是卵巢癌則因為癌細胞容易隨著腹腔鏡手術實施時所灌入的二氧化碳氣體流洩到腹腔內,且容易因為手術的摘除而觸動癌細胞溢出,因此較不適合,因此卵巢癌通常仍建議以傳統手術清除較為保險。

陳國瑚說,除了一般婦女的腹內腫瘤之外,也有一名陳小姐,頭胎懷孕期間超音波發現子宮肌瘤,生產完後肌瘤有變小,但是第二胎時再度變大,一度大到九公分,且第二胎生產後肌瘤並未如第一胎時自動變小,最後決定以腹腔鏡手術摘除。

陳國瑚表示,子宮肌瘤是婦女最常見的腫瘤,統計數字是每四到五位婦女,就有1人有子宮肌瘤,但是並非每一個子宮肌瘤都需要切除,除非是單一肌瘤超過5公分或多發性子宮肌瘤,或是追蹤發現持續且快速變大,發展成惡性腫瘤的機率增加,又或是已壓迫膀胱或嚴重經痛、經血量多才會考慮切除。至於孕程中間是否要切除子宮肌瘤,則端視肌瘤的位置是否埋住產道,或是壓迫到胎兒,影響胎兒生長或安全時,才會考慮。

也有人會希望肌瘤在剖腹產時一併摘除,陳國瑚醫師則奉勸婦女,因懷孕時週邊血管為了輸送養份,也會相對變大五到十倍,一旦生產過程中想要順便摘除肌瘤,有可能會讓平常只有100C.C.的出血量,瞬間爆增至500到1000C.C.,對產婦來說,是相對危險的。

陳國瑚強調,目前約有九成子宮肌瘤是以腹腔鏡方式切除,曾經有肌瘤大到20公分以上的病患,也可以相同方式,在腹內分解成較小的體積後,再以抽吸器具取出,一樣的方便又安全。

延伸閱讀

3D近距離放射治療 造福多種癌症患者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張本篤/台南報導 圖:奇美醫院放射腫瘤部部長何聖佑。 39年次的劉女士,因手掌皮膚腫瘤轉診至奇美醫學中心放射腫瘤部部長何聖佑門診,經何部長利用X光檢查後發現掌部腫瘤有侵犯骨頭之情形,並在切片後確診為皮膚鱗狀細胞癌,由於腫瘤延伸範圍相當大,若採取外科手術則需自手腕處...